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漳州平和坂仔,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22岁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27岁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29岁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东吴大学。1936年后居住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容任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葬于台北阳明山故居。林语堂用英文创作和翻译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影响深远,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林语堂的作品如同他的一生,孜孜地向世界解说中国,向祖国表达赤忱。 作为用英语创作的一位中国作家,他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系列作品影响深远,被视作阐述东方思想的重要著述。 此次结集的“林语堂英文作品集”,除保留外研社曾出版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浮生六记》和《京华烟云》等代表作品外,还收录了《风声鹤唳》、《老子的智慧》和《武则天传》等十余部颇具影响的原版著作。
书目说明之后的8页左右,提供了林语堂及其家人的珍贵照片。
林语堂受当时创作环境所限,对朝代称谓与历史纪元的划定不统一(如称清朝为Manchu Dynasty);且时无汉语拼音方案,专有名词均适用威妥玛拼音音译。此外也能发现作者在解读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现象时的不足,如反映在民族关系的表达上,称少数民族为foreign blod,foreign race乃至以Chinese特指Han Chinese等。诸如此类,为不妨碍我们对文学和语言的鉴赏,在我们最大程度地保留作品原貌的同时,敬期读者明辨。
有幸在图书馆翻到了这本书1980年代的译本,名为“中国人”,豆瓣连接如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0865/ ,觉得写得相当有内涵,文字很顺畅。无奈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读完。后来读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嘉德 的译本之后,非常失望。翻译故做深沉,好好一本书糟...
评分这不是我第一次读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但很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人生如茶,在辗转中日渐宁静,在沉浮中逐步归于平淡。历久弥新越陈越香的是人生的智慧和明达的心灵。 第一次读《吾国与吾民》在十年前。十年里,“我的日子...
评分看了一遍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其对中国的人生哲学,家族制度,并因此而引发的民族性格,文学艺术,生活态度有了一个整体的描述。非常有感触的是中国人是最深沉的人文主义,追求的是作为一个人的幸福,而这种幸福绝对不是去追求物质享受之极限,反而是乐天知命,在知足的心...
评分惟有中国人才能如此看透中国人。看到我们伟大的虚弱,强壮的渺小,忍耐的坚韧以及消极中的积极。林语堂先生站在这样一个主观又客观的位置上,亲热地称呼我们《吾国与吾民》: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与家人。依循着血脉里相似的气味,并不把自己剥离于这个群体,只是怀着满...
评分(一) 寺庙一座好好的教堂或许更能是一座好学校,在神圣而又万能的上帝面前,只有自己才是拯救自己灵魂的最好导师。 但是国人长期以来都没有习惯这种嗜好,国人更多的时候无非是想躲进钟鸣鼎盛的寺庙丛林深处,佛祖的大智慧近在咫尺,眼瞅着镏金溢彩的神像眨巴着眨巴着还...
老头!用英文写,算你狠。
评分重新读!!顺便回归英语阅读学术状态
评分除了说女性的那部分看得很不爽,很多章节都很有意思很有启发性。结尾很优美。在中译本的帮助下,终于读完,等单词量质变了再重温它。
评分看的是電子書~
评分2016.5.30~2016.6.27 全英文读得一知半解,况且经典之作读这一遍是远远不够的。书里对国人性格的描写真是鞭辟入里。同意某豆友说的,第二、三、四章节着实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