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2022年荣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
★著名美术史家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
★摒弃简化与单一视角的论述桎梏,聚焦媒材发展、画派分化与地域间互动
★在历史原境中立体勾勒元、明、清三代绘画的发展轨迹
◎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诗、书、画、印”结合的方式为何能够成为中国画的经典范式?
◎怎样在历史发展中理解明代绘画中的“浙派”与“吴派”?
◎如何看待寺观壁画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以独立画家为纲的叙事方法延续了传统画史的局限,由于不把宏观历史潮流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难免会出现见木不见林之感。写作者对画家的选择也多因循传统看法,习惯性地将大量篇幅给予最著名的文人画家,非文人画家和女性画家或从简,或付之阙如。本卷希望尽力改变这种情况,给予后者更多的讨论篇幅;但更重要的是把单个画家纳入整体艺术潮流之中,在讲述更广阔历史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画家个案。
——巫鸿
◎内容简介
在元至清这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绘画蓬勃发展,传世画作与画论浩如烟海。延续“中国绘画”系列,《中国绘画:元至清》跳出传统画史写作的窠臼,在历史原境中展开对元、明、清三代绘画作品的细读与梳理,不止围绕名家名作展开,亦将目光投向女性画家与女性题材绘画、风俗画和人物画,探讨图像创造者的不同身份和性别,以及图像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和流通,剖析文人画、宫廷绘画与商业绘画的交融互动,揭示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地域文化对绘画发展的影响,以更全面、立体的视角重新理解中国绘画。
非常荣幸今日有机会参加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老师的新书《中国绘画:元至清》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现场以对谈的形式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教授,两人为现场和直播中的观众献上了一次非常有深度的艺术对谈,以下是对这次对谈《解缚与重构...
评分非常荣幸今日有机会参加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老师的新书《中国绘画:元至清》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现场以对谈的形式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教授,两人为现场和直播中的观众献上了一次非常有深度的艺术对谈,以下是对这次对谈《解缚与重构...
评分非常荣幸今日有机会参加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老师的新书《中国绘画:元至清》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现场以对谈的形式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教授,两人为现场和直播中的观众献上了一次非常有深度的艺术对谈,以下是对这次对谈《解缚与重构...
评分非常荣幸今日有机会参加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老师的新书《中国绘画:元至清》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现场以对谈的形式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教授,两人为现场和直播中的观众献上了一次非常有深度的艺术对谈,以下是对这次对谈《解缚与重构...
评分非常荣幸今日有机会参加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老师的新书《中国绘画:元至清》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现场以对谈的形式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教授,两人为现场和直播中的观众献上了一次非常有深度的艺术对谈,以下是对这次对谈《解缚与重构...
迅速翻完,重点看了清。深深佩服巫鸿的格局,虽然是通史读物,但也可见思考之深。
评分著名美术史家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重新理解中国绘画
评分迅速翻完,重点看了清。深深佩服巫鸿的格局,虽然是通史读物,但也可见思考之深。
评分著名美术史家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重新理解中国绘画
评分以全新视角重构元明清六百年艺术史,突破传统线性叙事,将地理分布、媒材变革与社会网络编织成多维分析框架。书中用统计学还原画家群体向江南迁徙的轨迹,剖析经济政治对艺术生态的深层塑造;聚焦纸张普及、册页流行等物质革命,揭示载体变迁如何催生笔墨语言的革新;更打破“精英-民间”的固化界限,挖掘被忽视的壁画、女性创作等多元形态。通过融合三十年学术新成果,作者既严谨梳理艺术流变的内在逻辑,又以生动个案展现画家鲜活的生命状态——从文人交游网络到商业市场的博弈,从宫廷绘画机制到艺术载体的功能转向,最终在庞杂史料中提炼出一条既学术化、又具公共性的认知路径,为读者打开理解中国绘画的立体视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