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集兴替”是对中古学术史上私人学术著述方式由子书转变而文集的概括,并包括后世学者提出的子书与文集在著述性质与体例上具有一致性的诸多学术论断。“子集兴替”自清代学者章学诚始,亦颇受刘师培、余嘉锡、刘咸炘、程千帆等近现代学术大家瞩目,但很长时间以来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书主要由“中古子书著述方式的新变”“子书与文集兴替的历史进程”与“论子、集关系的学术史构建”三编组成,通过转换传统学术史研究注重思想内容的模式,选择以“著述方式”作为讨论“子集兴替”的主要视角:以六朝子书文体形式的新变为基础,继而讨论子书与文集升降的内在动因及历史过程,揭示两者著述体制的异同,并兼顾后世学者提出的命题与论断,阐发其理论价值,以此作为重审相关学术史现象的途径,努力拓展中古文学与学术的研究空间,并为回归中国传统学术语境,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视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
伏煦
----------------------------
伏煦,1990年生,江苏徐州人,中山大学文学学士(2013年),南京大学文学博士(2018年),现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汉魏六朝文学。曾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对中古学术史话题的系统整理,建构性还原并无止境,而本书还原的程度,已经观照到许多根本问题,比如四部之学建立前的学术场域、超越集部的文学性的判定、文章学本有的思想家派等等。《金楼子》《颜氏家训》两篇谈六朝子书事理关系的新变,可以对接先秦言语传统和唐宋以后笔记,相当精到。以论体文落实子集兴替,并把两《弘明集》置入此框架,很有创见(这一思路可以拓宽很多文体,章学诚亦论及荀子之赋)。重审章学诚、刘师培等人的学术话语,也能反求他们的语境和我们的前提。不过子集框架也只是中古目录学家设置的工具,未必是共享的思维规范,也不是被讨论文本本身的特性,有关思想表达的形式似乎不一定会在这个框架里穷尽,比如未成著述的集合、佛教论集,也存在平行发展的可能。经史子集自有内在互文之处,而更后位地思考,亦可能有新的发见。
评分伏煦老师的一系列论文(即本书的各章内容)在选题阶段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成为我开题报告中的重要参考文献。然后终于盼来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有巩固,也促使我有了更多思考。特别是让我意识到写作实践其实不断地在重塑着著述的形态(“体”)。说一说问题(毕竟我还要接着写我的论文)。本书通过文本的细读来揭示史志著录和书籍撰写中的“通例”,从而证实、发明前人的论断。但一方面,这些民国学者为何会在那个时期普遍地回应章学诚对子集关系的论述(或许由于在西方文学观念传入后对于传统学术体系的焦虑——什么是“文学”)?另一方面,本书对子集兴替过程的梳理,几乎完全是对文体(奏议、论和笔记)与体例(裁篇和定体)的逻辑推演。我们似乎看不到作者对于著述形态的自觉选择,因此没有体现出子书或文集对于不同时代作者的不同意义。
评分作者很有野心,视野宽阔,讨论的问题也很重要,但不知道是受限于中古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材料还是我对这种文体研究的不感冒,总感觉有些地方差了口气
评分对中古学术史话题的系统整理,建构性还原并无止境,而本书还原的程度,已经观照到许多根本问题,比如四部之学建立前的学术场域、超越集部的文学性的判定、文章学本有的思想家派等等。《金楼子》《颜氏家训》两篇谈六朝子书事理关系的新变,可以对接先秦言语传统和唐宋以后笔记,相当精到。以论体文落实子集兴替,并把两《弘明集》置入此框架,很有创见(这一思路可以拓宽很多文体,章学诚亦论及荀子之赋)。重审章学诚、刘师培等人的学术话语,也能反求他们的语境和我们的前提。不过子集框架也只是中古目录学家设置的工具,未必是共享的思维规范,也不是被讨论文本本身的特性,有关思想表达的形式似乎不一定会在这个框架里穷尽,比如未成著述的集合、佛教论集,也存在平行发展的可能。经史子集自有内在互文之处,而更后位地思考,亦可能有新的发见。
评分作者很有野心,视野宽阔,讨论的问题也很重要,但不知道是受限于中古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材料还是我对这种文体研究的不感冒,总感觉有些地方差了口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