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茲曼(Gilbert Rozman)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中國、日本和俄國這類社會的相互對比與彼此理解,也兼及有關現代化與前現代的宏觀社會學比較,或者東亞與西方發展路徑的比較。著有《清代中國的人口與市場調解》等,編有《中國的現代化》、《東亞地區:儒傢遺産及其現代調適》、《日本對戈爾巴喬夫時代的迴應》等。
本書是一批美國著名學者近年研究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綜閤性著作。它從晚清中國與西方交手並著手現代化說起,一直寫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從國際環境、政治結構、經濟發展、社會整閤和科技進步等五方麵,論述瞭中國現代化事業在晚清、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和建國後各個時期的起步、彷徨、動搖、發展、挫摺、再發展的艱難曆程。作者對於中國國內問題的探討,持論頗為客觀。對於想瞭解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現代化的讀者來說,本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评述中国近代历史的著作,难免对其中得失的点评有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近七百页的厚度,覆盖了从英使觐乾隆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诸多细节,可能由于多人写作的缘故,全书结构过分统一,内容重复也较多,有些翻译明显使用社会学词汇更好,这是较为遗憾的地...
評分 評分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评述中国近代历史的著作,难免对其中得失的点评有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近七百页的厚度,覆盖了从英使觐乾隆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诸多细节,可能由于多人写作的缘故,全书结构过分统一,内容重复也较多,有些翻译明显使用社会学词汇更好,这是较为遗憾的地...
評分这本书是1982年前写的,却预期按当时的发展势头,中国在2000年达到人均GDP700美元(后来实际是800美元吧)。当然中国后来发生的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很多80年代初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转机,现在看来是令人兴奋的,但是书中提到的从1970年代看的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来看人才选...
八十年代對中國現代化的探討,現在我們還是沒弄明白,因為我們的腳步已經倒退迴兩韆兩百年前的時代瞭。
评分依舊是衝擊-反應模式,沒有太多超越,隻是一個匯編而已
评分依舊是衝擊-反應模式,沒有太多超越,隻是一個匯編而已
评分本書采用曆史視角(晚晴至建國後)分析瞭中國近代為何不能現代化的原因? 國傢環境、政治結構、經濟、社會一體化、知識與教育等。當然作者摒棄瞭費氏的衝擊-迴應理論,現代化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中國自身的內部政治與社會結構。 現代化 實質是現代國傢建構問題,而問題的中心是國傢-社會一體化問題。羅茲曼認為國傢的現代化需要一個強力有效的政府,以整閤社會。後發展國傢誰也脫離不瞭這一事實。
评分很全麵,改天把讀書筆記貼上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