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陳寅恪的書雖說也齣瞭不少,但以女兒的身份迴憶父母雙親,秉筆實錄自己的親身經曆、所見所聞和感受,這是第一部。質樸真摯,可以作為曆史來讀。 ——吳學昭
目錄
父母親早年的點滴舊事
父母親的婚姻及我們姊妹名字的由來
抗戰前傢居生活
抗戰期間
抗戰勝利後
母親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有點水……
评分終於明白陳寅恪為何給大女兒取名為流求、二女兒為小彭的原因瞭,以前就曾揣測過,當與甲午事有關,未見當事人說明,不敢妄斷,今日可定論矣!P168腳註1丁西林卒年誤作1947年,丁逝世於1974年,恐為手民之誤
评分陳寅恪給長女取名陳流求,隱喻颱灣;給次女取名陳小彭,隱喻澎湖列島。足見陳寅恪的士人傢國情緒~
评分從沒見過一本書文筆可以這麼拙。可是文拙情不拙,就像三個女兒對父親的懷念對母親的愛,質樸中纔能透露齣真情。陳寅恪平生的誌願是寫成一部“中國通史”及“中國曆史的教訓”,因他萬年環境的遭遇,與雙目失明,他的大作未能完成,此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女兒沒有正麵描寫父親對待學問的態度,卻在字裏行間錶露陳寅恪對學術的嚴謹對史學的摯愛。這些大師雖去,可是他們留下的或精神或學術或作風的餘響,足夠我們細細品嘗慢慢消化。雖是繁體字,可據說仍是閹割版。
评分終於明白陳寅恪為何給大女兒取名為流求、二女兒為小彭的原因瞭,以前就曾揣測過,當與甲午事有關,未見當事人說明,不敢妄斷,今日可定論矣!P168腳註1丁西林卒年誤作1947年,丁逝世於1974年,恐為手民之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