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中间地带的革命 ——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一、以俄为师——国共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唤起了中国人民的平等期望,但在强权政治时代“弱国无外交”的基本逻辑下依然产生了巴黎和会的不平等结果,这一落差...
评分杨奎松的书最近看了两本 第一本是<建国史研究 1>, 里面有关于最初建国时候政府官员工资待遇的设置, 有点意思, 另外关于土改一章也有料 刚看完这本<中间地带>, 应该说是我国党史研究的最高峰, 不仅客观, 而且放在了国际政治大局的背景下写CCP的成长, 是很难得很新颖的角度. ...
评分《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之下看中共成功之道》一书,是杨奎松教授的代表作之一。读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共党史,主要叙述的,就是中共从诞生之际,中央决策就受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一直到解放后一边倒。虽然其中长征与莫斯科方面断了联系,但马克思主义及...
评分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中国GCD的胜利也是如此。各种原因书里说的很清楚。因此这种具备特殊情况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有其特殊性,我感兴趣的是现在我们能够越来越正视历史,拨开宣传和误导看到真实的情况。今天的社会也有很多各种因此导致所谓的成功...
评分来源: 《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1921年至1949年的中共党史,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 都可谓辉煌灿烂。从上海的兴业路进军北京的中南海, 一代共产党人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相比之下, 研究这一时期的党史著作却是淡然无采。我不止一次地听到青年学生对此类著作表示生厌。 就我...
这本书大概是最近一年来我读完的书里历时最长的,前前后后用了40天……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厚重,而且几乎全部都是文字,属于比较严肃的学术论著,文字并无难懂之处,但要想把1915-49年间中共的发展历程与国际大背景(尤其是苏联与共产国际)理解透彻,非投入大量的精力不可。杨奎松的史料功底在此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党史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观点和语言也遵循了史学论述的客观原则,尽量围绕史实,不过分阐释,而把更多思考与疑问的空间留给了读者。缺乏定力者对中国政治史不能抱平常心者建议慎读。
评分1.没有苏联就没有中国。试想如果没有苏联的催熟,就没有后来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也就没有了抗日的中坚力量。抗战初期苏联的援助也给国民党帮了大忙。从这个角度讲苏联是中国的大恩人。2、关于G党的无耻,比如淞沪会战期间鼓励国民党士兵叛乱,比如抗战期间勾结日本人出卖国军情报互不侵犯,无耻之至。3.太祖很多理论并非原创,如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4.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太祖一直存在反对派。5.太祖掌权之前一直在走弯路,不是左就是右,所以后期才能少折腾,黑锅别人来背。6.这书写于80年代末出版于90年代初真令人震惊。
评分尽管很多内容以前知道,但这书更系统了。
评分这本书还是有杨奎松老师一贯的特点:史料绵密、文字朴实、立场不偏不倚。但也正如茅海建批评的那样,因为书中对中共意识形态和理论的论述较多,甚至以论带史,所以有些地方读起来比较艰涩。
评分尽管很多内容以前知道,但这书更系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