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之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历史系终身教授。曾任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主任。
姚平,美国伊利诺大学文化人类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s Angeles)历史系终身教授,兼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出国浪潮中,本书的作者们背负着理想、期待,以及改变命运的渴望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为了生存、尊严和追寻真理而挥洒血汗。当他们以“成功者”和“过来人”的目光审视那段苦乐参半、异彩纷呈的人生历程时,他们渴望讲述,渴望为往昔留一点纪念,给后来者一点启迪。
他们创造历史、他们撰写历史。三十一位历史学者用浸透人生感悟的史笔,记录了自己在美国求学与工作的经历、对美国理想与现实的解读,书写了一份因真实而精彩的历史实录。
每个历史研究者都面对着“两个历史”:一个是他所研究的过去的历史,是他所希望重构和解释的对象;另一个是他所属于的学术史,他所作的历史重构和解释不可避免的是这个还在持续着的历史的一部分。一个有价值的历史研究应该对这两个历史都作出贡献。
——巫鸿
我意识到自己具有的多重身份,我既是“里面的人”——在中国长大,又是站在外面往里看的人——我的困惑和问题意识,和我在西方的生活有直接关系;我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又是历史的研究者。多重身份有时会造成不同身份之间的“紧张”,但也有助于超越单一身份可能带来的局限,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叶维丽
(这些作者)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充满了鲜为人知的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光荣、博弈与创造的故事。本书的许多篇章是他们作为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历史学人对人生经历的社会学式的观察与思考。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生故事不但激人意气,而且耐人寻味。
——王希、姚平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人赴欧美留学者不下数百万,在国外学术机构任教和从事研究之人也超过万人,这是中国当代社会和学术的一项重要发展。二○一○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一书,汇集了三十一位现在美国任教或担当行政事务的历史学...
评分序 王希 姚平 《在美国发现历史》一书从约稿到初稿、二稿,再到定稿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作者们的热情、坦诚、认真和严肃使我们两位编者深深感受到这本书的份量。这些篇章决不只是即兴而发的感怀和拾遗,它们凝聚着一群在特殊历史时段和空间中走到一起的中国历史学人...
评分从杭州到绍兴,从学校到家里,再加上颠簸的路上见缝插针,终于我把这本前辈的反思录看完了。 这书缘起一帮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陆陆续续出国的攻读史学硕士博士学问的学人,而把他们串联在一起的就是中国留美历史学会,该学会从无到有,本书的作者们在写作述怀时候多少都有所提...
评分陈勇和徐国绮老师的文章读来很有意思。 陈勇老师说历史学的博士生就像是中世纪作坊里的学徒,拿到学位的时候只能写一些程式化的论文。在拿到博士学位的同时,也丧失了在社会上立足的其他技能。 这话倒是非常有振聋发聩的味道。 另外,读夏亚峰的文章让我知道原来在美国拿到副教...
评分书中的撰稿人大多在二三十年前赴美留学,经过了这样长的年岁,正好到了怀旧的时候。从书中的不少文章中,都能读出隐隐的怀旧之情。不过,书中所呈现给读者的远远不只是怀旧之情。 书中收录的31篇文章,在内容、文笔与境界上免不了有高下之分,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
未来也希望有这样一本书记录我们漂泊的这代人
评分从导师处偷来看。书的题目叫反思录,窃以为言重了,当不起。
评分光荣与奋斗
评分本书的留美学人中从华东师大出去的最多,和华东师大有关系的诸如讲座教授、客座教授之类更多,鉴定完毕
评分读本书可以简单米国的历史学博士培养模式。以前某大师演讲时说读历史的博士,没有兴趣的话,很痛苦。在米国读博士,天资卓越者要5年,一般人7—10年很正常,考虑一下受益和成本的话,真心给跪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