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子,上海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二百多万字。
一九九三年,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足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部自我扩充、仿制、挪用的城市地图。于是,兴兴轰轰,把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门显学来把玩。因为玩得认真,倒也自成一派。
上海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城市,文学在这座城里宛如一道重要的景观,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一棵树,清贞冷艳。
这本书里的文字是关于一个女人与一个城市的邂逅,是一张百转千回的城市地图。
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建筑也好,岁月也好,千疮百孔的感情也好……就像张爱玲写的:“这一切,在着的时候也不曾为我所有,可是眼看它毁坏,还是难过的 ——对于千千万万的城里人,别的也没有什么了呀。”
总有一天,我们再也牵不到张爱玲的手了。
淳子说,一条街道就是一个故事。我喜欢这种说法,生活因此而平添了几份新奇感。淳子说“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于是,依着...
评分因为深爱着张爱玲,他走过了张爱玲所有居住和往来的地方,借用了许多张爱玲的文章,算是为张爱玲的一生做一个梳理,不同于写传,只是路过一次,走过一遍。 真正的张迷可能读来无味,不是张迷的人可能读来又不知所谓,有点牵强。
评分淳子说,一条街道就是一个故事。我喜欢这种说法,生活因此而平添了几份新奇感。淳子说“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于是,依着...
评分张爱玲,这个漂泊一生的女人,你很难用一个时代的标签去限定她,她不属于满清,不属于共和国,甚至不属于民国,可她,属于——上海,就像一处精致优雅的石库门老宅一样,属于上海。反过来说,其实,象张爱玲这样真正属于上海的人或物,并不多。 上海,是一块接风气之先的地方,...
读完这本后,又买了一本留作纪念
评分2012年6月8日夜,小不点儿Doreen赠。喜欢这种循着一个人的脚步细细探寻一个城市的做法,一如我跟住张敬轩的《公园前》重新看广州。
评分怎么都能出书啊
评分全书最让我感慨的竟然是陈子善老师的序……不过主流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地图的重视程度近些年呈上升趋势,所以像作家淳子这样完全以个人体悟(虽然其文笔也并不高明)探访、追寻作家生前足迹并进而勾勒出整个城市地理空间内的文化图景的努力就不应该是孤零零的存在,而应当成为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研究方式。作者虽有资料查考及实地走访之功,但却不能进一步转化为耐读的严谨缜密却又生动有趣的学术文章,这固是其缺乏训练所致,然实在可惜。
评分怎么都能出书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