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著名小说家。1957年发表《奇妙的工作》,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的《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被视为日本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1994年,凭借《个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Football》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在中国受到读 者广泛的喜爱。
作为1994年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级作家大江健三郎,十几年后的今天居然还有首次变成中文的早期小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和惊喜。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两部小说——《十七岁》和《政治少年之死》——是如何优秀。正如它们的标题所暗示的,这些作品散发出一股炙热迷幻的青春气息,那种感觉,就仿佛在夏日午后,做了一个时空回旋,缤纷而惊栗的短梦,骤然梦醒,汗水淋漓心跳如鼓,不知身在何处。
太久没有阅读除了专业书籍之外的书让我觉得自己的思考方式变成了绝望的线性,每天看IR各类paper的后果就是一大堆学者在我脑海中对历史问题指手画脚,但没有一个人敢对正在发生的现实妄下结论,真怂。再往下说估计就要开始无休止地抱怨本校研究太过理论化的缺陷(窃以为这和本科...
评分 评分大江健三郎在创作初期的作品中就显示出对少年主人公“我”这一视角的偏爱。1958年荣获“芥川文学奖”的中篇小说《饲育》和同年的长篇处女作《拔芽击仔》即以山村少年“我”为视角,建构起了一个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相冲撞并最终被同化的故事模式。1961年,大江健三郎又以刺杀...
评分大江健三郎在创作初期的作品中就显示出对少年主人公“我”这一视角的偏爱。1958年荣获“芥川文学奖”的中篇小说《饲育》和同年的长篇处女作《拔芽击仔》即以山村少年“我”为视角,建构起了一个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相冲撞并最终被同化的故事模式。1961年,大江健三郎又以刺杀...
评分《十七岁》和《政治少年之死》是个整体。它们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一位少年的心路。 半年多的时间里,该少年受困于性高潮般的体验,在个体和群体的间隙里急急探索,建构出自己够不到的偶像,参与暴力行动,妄想出辉煌的图像,行刺与他无关的人,耐受激情也耐受死寂,最后上吊自...
就姑且认为他用了很多隐喻,创造了阴郁的氛围吧。日本文学的风格还是不是我的菜,名气这么响,我也算看过了。
评分政治少年之死多少有批判右翼之意,但对这一事件此一人进行思考不免也是会带出这层意思的。不过吸引我的倒是小说的表现力十足震撼,对左右丝毫不感兴趣的我也提起了为之思索的兴趣心,翻译也是很好,开始关注这位译者了。顺便总觉得许金龙的翻译很一般,从看奔马的时候就这么想了。
评分一本书的鲜活性,如果仅仅是在于它的政治性。
评分只看完了前两篇,没有在六七十年代拍成电影实在可惜
评分露骨的性与政治。对于少年的迷茫刻画精确到味,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