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这本书阅读起来很有难度,适合对建筑学,哲学,文学都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前后分别是理论阐述,中间是三个实例。三个实例的部分选择了跳读,一是我自己的原因,很难静下心去理解充满诗意的词句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二可能是配图的原因,除了几张布拉格的城市尺...
评分 评分各位豆友 我现在人在成都 因为写论文要用此书 如果有哪位朋友有这本书愿意转让 请电子邮件联系我 谢谢 我的邮箱:blue.ice.bird◎163.com
评分各位豆友 我现在人在成都 因为写论文要用此书 如果有哪位朋友有这本书愿意转让 请电子邮件联系我 谢谢 我的邮箱:blue.ice.bird◎163.com
评分作业,直接复制过来了,比较乱。 建筑的现象学的发展与哲学大环境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康德以前的几千年,人们更多单向度地关注世界的本质,譬如美是什么,智慧是什么,而自康德二元论的提出,进而由叔本华所继承,人们才将世界和人区分开,思考不仅仅局限于世界究竟如何,而...
同意那个"将海德格尔庸俗化"的说法。但是写的还是挺美。布拉格、喀土穆、罗马……
评分这本书真的读了好久好久。。一开始真的是硬着头皮读啊,超级无聊,还是台湾教授翻译,各种名词翻译不同,看到后面就慢慢开始觉得有意思了。可惜看的pdf版,看图不方便,完全没心思静下心来对应插图看,也没有心思查,总之有机会再读纸质版,边读边查会好一点吧。
评分三个式有些坑爹。不敢说看懂了,但依稀把握到了作者想说什么。
评分三个式有些坑爹。不敢说看懂了,但依稀把握到了作者想说什么。
评分诺伯格的文字体现出同南欧完全不同的城市地景的认识。也许是地域差异,相对于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的城市为主的态度,诺伯格在城市地景和自然地景的区分上显得不够清晰。这种试图通过一种观念,即场所精神来解释两种截然不同的地景状态的目的,使得文章在众多地方的逻辑性显得混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