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这本书阅读起来很有难度,适合对建筑学,哲学,文学都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前后分别是理论阐述,中间是三个实例。三个实例的部分选择了跳读,一是我自己的原因,很难静下心去理解充满诗意的词句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二可能是配图的原因,除了几张布拉格的城市尺...
评分 评分如诺伯格-舒尔茨所言,这本书(也包括他的其他一些著作)的确是借助对海德格尔作品的理解和引用而促成的,但是他对海德格尔的引用和理解自开篇第一处就是错误与偏颇的,正是这样一种对海德格尔的歪曲和误解构成了这本书的理论基础与论述线索。 为了提出自己有关场所的理论框架...
评分如诺伯格-舒尔茨所言,这本书(也包括他的其他一些著作)的确是借助对海德格尔作品的理解和引用而促成的,但是他对海德格尔的引用和理解自开篇第一处就是错误与偏颇的,正是这样一种对海德格尔的歪曲和误解构成了这本书的理论基础与论述线索。 为了提出自己有关场所的理论框架...
评分这本书阅读起来很有难度,适合对建筑学,哲学,文学都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前后分别是理论阐述,中间是三个实例。三个实例的部分选择了跳读,一是我自己的原因,很难静下心去理解充满诗意的词句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二可能是配图的原因,除了几张布拉格的城市尺...
读的不是很懂,台版的翻译读得倍感吃力。但是很多段落还是很有启发性,尤其是写布拉格那一章。
评分同意那个"将海德格尔庸俗化"的说法。但是写的还是挺美。布拉格、喀土穆、罗马……
评分書是好書,就是除標題之外無一處支撐「現象學」三個字。
评分“当人定居下来,一方面它置身于空间中,同时也暴露于某种环境特性中。这两种相关的精神更可能称之为“方向感”和“认同感”。想要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人必须要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必须晓得身置何处。而且他同时得在环境中认同自己,也就是说,他必须晓得他和某个场所是怎样的关系。”……mark
评分阅读这本书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事,其理念很容易将人带往建筑现象学的“歧途”。这会导致低年级建筑学生过早地去模仿卒姆托式“一团蒸汽”的写作及思考方式,规避应有的逻辑思考能力,最终深陷抒情与诗意的泥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