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春声,广东省揭西县人,1959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1989年在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现承担多项具有历史人类学取向的重大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受聘为国内外近20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或学术顾问,曾在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大学长期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春声
出品人:
页数:339
译者:
出版时间:2010-7-1
价格: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123981
丛书系列: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社会经济史 
  • 陈春声 
  • 明清史 
  • 历史 
  • 社会史 
  • 华南学派 
  • 历史人类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从清代档案中搜集了数万个18世纪的广东米价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当时广东米粮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米价的不规则变动和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从而描述了一个以广州、佛山为中心,联结广东、广西两省和湘、赣、闽三省部分地区的区域性米粮市场的具体运作情形,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曾获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本书是作者硕士和博士论文的修改版本,主要目标在于以米价剖析市场,通过市场反映经济,再透过经济理解社会。只是在行文安排时并未遵照这一目标执行,而是信奉“过程再现优于结构重建”,将社会历史本身视为一个整体,尝试借助定量的统计手段重现18世纪的广东米市。 第一章之...

评分

本书是作者硕士和博士论文的修改版本,主要目标在于以米价剖析市场,通过市场反映经济,再透过经济理解社会。只是在行文安排时并未遵照这一目标执行,而是信奉“过程再现优于结构重建”,将社会历史本身视为一个整体,尝试借助定量的统计手段重现18世纪的广东米市。 第一章之...

评分

本书是作者硕士和博士论文的修改版本,主要目标在于以米价剖析市场,通过市场反映经济,再透过经济理解社会。只是在行文安排时并未遵照这一目标执行,而是信奉“过程再现优于结构重建”,将社会历史本身视为一个整体,尝试借助定量的统计手段重现18世纪的广东米市。 第一章之...

评分

本书是作者硕士和博士论文的修改版本,主要目标在于以米价剖析市场,通过市场反映经济,再透过经济理解社会。只是在行文安排时并未遵照这一目标执行,而是信奉“过程再现优于结构重建”,将社会历史本身视为一个整体,尝试借助定量的统计手段重现18世纪的广东米市。 第一章之...

评分

本书是作者硕士和博士论文的修改版本,主要目标在于以米价剖析市场,通过市场反映经济,再透过经济理解社会。只是在行文安排时并未遵照这一目标执行,而是信奉“过程再现优于结构重建”,将社会历史本身视为一个整体,尝试借助定量的统计手段重现18世纪的广东米市。 第一章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的书之一了。作者1989年博士毕业,在论文中熟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十八世纪广东内外的粮食贸易以及粮价变迁,得出这一时期广东米粮市场已发育非常成熟的结论。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思想的年代,作者进而提出,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却没有完成近代化呢?他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在清代,即使是同市场联系最密切的农户,其生产经营也仍是以生活上的满足和群体的和谐为根本目的”,而非市场导向,当时整体市场活动的非经济导向型也是重要原因。全书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紧密结合,逻辑缜密,论证充分,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评分

18世纪的广东由于人口压力和区域间经济分工的发展,粮食贸易规模达到空前水平。以广州、佛山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较高效能、多层次和覆盖周边多个省份的区域米粮市场网络,米粮流动基本是根据米粮地区差价所反映的供需状况以及运输的便捷的情形合理地运转着,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似乎正在形成之中。但是这个市场体系当中存在大量非经济行为,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干扰。米粮是普通百姓的日常必需品,粮价的波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从政府、官员到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贸易活动的宗族、士绅都把社会秩序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并把市场活动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市场的发展并非一个存粹的经济过程,商品流通和生产的活跃并不会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诞生,经济运转是在整体社会结构之中,在特定的权力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形态的影响下进行的

评分

以计量手段研究粮价问题,进而考察市场和社会结构及其变迁,定性和定量在形式上得到了结合,只是最终结论并未直接受益于微观的定量分析;瑕不掩瑜

评分

中国计量史学的先驱成果之一

评分

地方社会有丰富的层次,前近代社会某种程度上已经蕴涵了近代的因子,但其中一些结构性限制导致其不能跨越出近代。通过对米价的市场机制分析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地方社会变迁非常典型的华南学派的思路,作者认为清代已经存在一个近乎统一的市场网络,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但这种市场并非是纯粹的经济过程,里面有很多非经济性需求,而且市场本身出现的问题也不是仅用市场调节的,仍然是非经济的社会性、政治性因素去调控的,所以中国不大可能形成一个类似西欧的纯粹的市场体系,因而难以孕育现代因子。感觉中国地方社会真的是丰富,仅仅做书斋里的学问恐怕难以了解到,地方社会的运行更多基于现实性的需要,就是解决和调控具体问题的。剥离现实的历史研究看起来总不大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