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卡波特,美国著名作家,两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24年生于新奥尔良,17岁受雇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1948年处女作《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获得世界性的成功。1958年,奠定其大师地位的杰作《蒂凡尼的早餐》出版。1966年,完成了巅峰之作《冷血》。1984年8月25日晚,敏感、复杂和饱受争议的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友人家中,终年59岁。
出身贫寒的乡下姑娘郝莉,凭着勇气和美貌,只身来到纽约。蒂凡尼,一个珠光宝气的地方,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常去:梦想和追寻,有如一缕缥缈云烟,一片香槟酒的思绪,如梦如幻,带出淡淡忧伤和绵绵哀愁……
这一版本还收入了最新发现的遗作《夏日十字路口》。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更关注的是《蒂凡尼的早餐》。然而这几天,《夏日十字路口》始终回旋脑际,我隐约觉得它有一个初次阅读时并未重视的内涵,于是今天重新细读一遍,发现果然有趣。 按照书中线索推测,故事背景应当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即1946年左右。17岁的叛逆少女格蕾迪出身富...
评分像许多人那样,我是先看过电影才知道书的。最近愿望终于得以满足,把英文版的和中文版的分别读过。 小说和电影有很大的区别。电影的基调是浪漫欢快的,最后更是有好莱坞所中意的happy ending ,女主人公Holly Golightly 在英俊的男主人公那里找到了情感的归宿. 在小说中,是没...
评分1、上帝的鞭子 1980年,杜鲁门•卡波特55岁,差不多到了习惯性地回忆过去的阶段。这一年,他出版了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给变色龙听的音乐》。在前言中,他回忆了早年的写作生涯。 跟很多天才作家一样,卡波特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文学天赋,16岁便已经在《纽约客》、《大西洋月...
评分Holly的任性放纵里头有种已经洞悉世事的不在乎,有种历经沧桑之后的坚持,她一直渴望的就是找回被她抛弃的兄弟Fred,重新共同生活。 "I saw a place in Mexico. With horses. By the sea." 这是Holly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没想到书里居然还藏着对《呼啸山庄》的...
评分永远别爱野东西 无论是一只受伤的鹰还是一个出现在你门口的姑娘 他们不属于你,他们可能依赖你可能爱你 但终有一天伤是要好的 羽翼丰满起来 总要离开的 爱上野东西,就永远只有朝天上看的份 可是天是空的 这就是为什么holly要离开 她没有归属感 整个世界是一样的 不管是NYC还...
《蒂凡尼的早晨》与托宾的《布鲁克林》有些相似之处,都在讲大都市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评分夏日十字路口真的很不错,那些心理描写~
评分相比之下,《夏日十字路口》就显得逊色不少了。主题如今来看也比较平庸,当然,十字路口上,谁又能预知前边的路况和景色呢,也都是靠着果敢和执着走着(很多时候却也只是短视和冲动——就那样一束偷来的紫罗兰)。只是生活只会有唯一一种模样。对于卡波蒂自己的人生经历想必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那一时期的写照。倒是喜欢别人的一句评价:“高贵却苍白的,容易被粗俗而肉感的异质生活绑架。”再想起鲸向海的那句“你锋芒而来,我将粉身而去。”异的考验正是如此,往往还是价值判断难以置喙的领域。
评分今天把前面的这篇《夏日十字路口》也看完了。19岁的卡波特能写出这种延展出精妙细节的故事,确实不负天才之名。喜欢对男主角捏碎小粉盒后,关于妹妹的那段,从这里开始让故事一下从俗套的恋爱故事,变得层次更丰富了。结局设置也非常高潮。
评分收录的新的遗作《夏日的十字街口》和《蒂凡尼的早餐》,同样是妙龄的少女,一个来自上流社会,一个逃离被卖身的婚姻;一个拒绝母亲姐姐营造的上层,一个浮华至成为众人焦点;最后一个在内心无所逃离后的平静,离开这个世界,另一个在被这个社会激荡后逃离至不知所踪。她们就想只气球,拼命追求自己想要的,或反叛或奢华,气球越来越大,最后,嗙的一声,爆炸了。也许在那种青春最尖锐的时刻过后,才能获得最豁达的安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