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女,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发表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学术专著《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上海文学》《中国图书商报》等学术期刊、报刊发表论文和专栏文章多篇。获“2008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和“《南方文坛》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为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中国在梁庄》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梁鸿无疑是一个特别深情善良的人,对家乡的每一个人,都抱着强烈的理解意图、最广大的同情心。几乎就像贾樟柯一样,让人感觉得到他们的眼睛缓慢而柔情地抚摸过乡人被风吹皱的脸。 书中有一个事件格外触目惊心。一个18岁的少年,白皙寡言绩优,却在某天深夜一点多钟,残忍地杀害...
评分作者试图用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将乡村生活多方面地呈现出来。然而,其言辞之间还是给我造成一种别扭的不舒服的俯视感。我感觉,这本书是对于作者曾经身在其中的环境内的人和事的俯视,其中的叙述、分析、论述、感慨、写景、抒情,部分太过矫情,悲悯得有些做作,分析论述不过是...
评分以一个解密者的身份进入故乡 ——读《中国在梁庄》 范典/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和人口是不可避免的话题,饥荒年代、土地改革、春运大潮……都与作为城市相对应面的农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在梁庄》这本书是作者梁鸿从城市回归农村、从学术体制重投生命本源的一...
评分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在梁庄》。一部有着学术底子的田野调查报告,以社会学的方法来建立分类和结构,再用文学的方法来书写,综合了客观叙述、口述记录、抒情咏叹和学理分析,写出了今日乡土中国的温暖和残酷。一部热辣辣的村庄取样研究作品。
评分其实看完何伟的书之后一直很诧异,外国人都能花时间和精力把中国看得那么透彻,写得那么精彩,为什么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反而就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呢?为什么我们的作品总是缺乏像何伟他们那样扎实的跟踪调查和田野研究呢? 梁鸿的这一本书,可是说是国内难得的田野调查出来的...
梁鸿女士身为一个博士,握着这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且有切实的在地生活经验,竟然写出这样一本比报告文学煽情、比口述史啰嗦、比田野调查粗糙的作品,真是让人遗憾啊。
评分没劲。作为非虚构类的叙述者来说(对虚构类其实也一样),首要的条件必须是冷静而客观,这种夹杂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怜悯的口气,实在是很让人讨厌。作为“人文学者”而言,看不出有多大见识,虽然加入了大量评论却都是泛泛而谈,浮浅得令人绝望。县委书记那好几十页对政策的解读非常讨厌。虽然我是个女性主义者,但是有时候真对女性写作者的眼界和格局感到失望啊。
评分虽然生于不同的地方,但与作者所见的农村却是相似,以能够记录下现实并传播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不要总要求别人写本书非得能看到问题提出问题还解决问题。
评分读后总有一种感觉,作者并非在以梁庄为出发点剖析其的特点,而是在作者阅读相应书籍以及在城市中已形成响应观点后返回到梁庄去佐证其观点,但现实是这种过于强烈的主观倾向导致了无意识的引导性提问,而最终的结果则是将一些未必那么贴切的例子修饰后与论点牵强的连接起来。思辨最终也沦为抒情。在我看来,乡土中国被冲击撕裂的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但现在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理想只有一个,成为资本家。农民也不例外,宗族观念、父权家庭在遇到世俗的经济问题上往往不堪一击,生存不安全感,政治权利虚化,个人尊严感不满足,更会加剧这一过程。
评分用大段抒情的文字来记述,看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还是更喜欢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平实深入,至于抒情的部分交给读者自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