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乌托邦的年代》是卡利耶尔的一本回忆录。在其中他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六十年代发生,并最终发展为五月动荡的反抗运动的一些事情。在那段动荡的日子里,他亲身经历了运动中的各种事件,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知道那些青年人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内心的期盼,其关于运动的谈论具有有内在的真实感。作者主要不是探讨运动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而是回顾运动中的点点事件,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只是想尽量把那个年代的一些场面和一些声音找回来,因而读来别有一种感受。
1968年,巴黎学生“越革命,越做爱;越做爱,越革命”的口号也许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缩略语。一个无可复制的年代,一个让所有年轻人热血沸腾荷尔蒙高涨的年代,一个离我们日渐远去却早已在影响世界的年代,一个被搬上大荧屏、以各种文字形式流传的年代,一个直至今天依然让你着...
评分 评分巴黎左岸的索邦附近,书店里纪念出版物卷帙浩繁,印刷纸页是“咖啡桌式”的光亮浮华;咖啡馆里坐满啜饮黑咖啡的游荡者,大部分都是美国游客;当地艺术片院线的繁荣,以帕索里尼、安东尼奥尼、贝托鲁奇为代表,可他们都是老一代“舒适区”艺术家,不带任何“危险”的激进色彩…...
评分 评分乌托邦走上了行乞的路。我们的幻想就坐在街角上。它在伸手乞讨。 那年轻人自己并不知道,他的身上、眼睛里、歌喉中、十指黑黑的手上,正存着一份我们众人的梦,是我们怠慢了它,我们失去了它。但是,尽管形疲神惫,这梦幻还是留连着,不忍心把我们遗弃。 ……街上嘈杂一片,几...
好看,好多电影人的年轻时代白描。
评分四星半 巴黎的青年们翻起街石,也要掀翻压在身上的巨石,像地泉一样趵涌出形形色色的思潮和漫山遍野的红,革命的激情啸叫着摧毁一切。布拉格的青年们弹着吉他惴惴不安地看着废墟上长出的瘦弱花朵,苏联的坦克在路上早就把他们未来的自由碾碎。纽约的青年们“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士乐章彻夜不眠” 卡利耶尔始终以一种疏离而又亲近的态度经历着这所有。他识出了这所有乌托邦必然失败的结果,然而他还是无限赤诚地要向那些街石献花。 “另有一种生活也是存在的,它在等着我们,等着我们的孩子,孩子们既载负着千古悲哀,也载负着对新乐园的憧憬。”
评分每一个字都好
评分以年长者的视角看五月风暴很有趣。一场虚弱又矛盾的幻觉革命,“要给人的欲望以正当的地位”,什么欲望呢?不知道。欲望,一个一往无前的欲望。欲望让巴黎的年轻人们信奉上了共产主义。一场幻想着革命的革命,一场抗父但不弑父的革命。一场真正切实的革命。(翻译非常好。
评分18.法国人谈的最多的是电影,美国人谈的最多的是毒品,墨西哥人的话是枪支,捷克人说的最多的是俄国人——奇妙复杂的60s。反思极强,密度之大,一百多页的小书写得沉甸甸。其中探讨美国性解放运动那段,提到一位女性,形容她“弱而强,非常的强”。写毒品回流量那里,啧啧。果然是一流编剧啊,洞察力、阅历和文笔都没得说。乌托邦是反复出现、不可信的幻象,同样也是打不倒、摧不毁,永停心中那首倔强的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