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乌托邦的年代》是卡利耶尔的一本回忆录。在其中他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六十年代发生,并最终发展为五月动荡的反抗运动的一些事情。在那段动荡的日子里,他亲身经历了运动中的各种事件,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知道那些青年人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内心的期盼,其关于运动的谈论具有有内在的真实感。作者主要不是探讨运动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而是回顾运动中的点点事件,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只是想尽量把那个年代的一些场面和一些声音找回来,因而读来别有一种感受。
从纽约,到巴黎,到布拉格,再到纽约,完美的从现象到概念,从细节到宏观,详细的描述了那个年代,乌托邦的各种形式和发展。字里行间,既有对集权的鞭笞,又有对五月花嬉皮的分析,既有对布拉格之春的同情,又有巴黎的无序和无目的,最终又回到纽约,从五月花到毒品、性、女权...
评分乌托邦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当然与其说追求乌托邦不如说是追求完美,追求一劳永逸,所以每当看到过去有追求乌托邦的事迹,总是有一种将浪漫化的趋势。作者在书里写到“乌托邦带着一种存在的渴望。它不停地在我们耳边低语,说自己是有可能的,说自己不只是在重温古老黄金年代的梦...
评分 评分作者是在国内并不大名鼎鼎的编剧,但是他的作品还都挺有名的——和布努埃尔、米洛斯等导演合作的那些。 作者是个法国人——这是个不算坏的偏见,书里充满着他的日常哲思,基本上都是用一种观点来看问题,继而推翻自己的观点,继而又推翻。譬如谈五月风暴,觉得有些超现实主义,...
评分毫无疑问,这是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惊喜的一本读库小册子。 这本书是以一位电影编剧和导演的视角,对1968年-1969年做的一个横切面。卡里耶尔,一名亲历者,冷静的旁观者,或者说,置身事外的参与者,似乎更能将我们带到那个传说中的乌托邦年代。战后秩序已然重建,对立的的意识...
18.法国人谈的最多的是电影,美国人谈的最多的是毒品,墨西哥人的话是枪支,捷克人说的最多的是俄国人——奇妙复杂的60s。反思极强,密度之大,一百多页的小书写得沉甸甸。其中探讨美国性解放运动那段,提到一位女性,形容她“弱而强,非常的强”。写毒品回流量那里,啧啧。果然是一流编剧啊,洞察力、阅历和文笔都没得说。乌托邦是反复出现、不可信的幻象,同样也是打不倒、摧不毁,永停心中那首倔强的歌。
评分以年长者的视角看五月风暴很有趣。一场虚弱又矛盾的幻觉革命,“要给人的欲望以正当的地位”,什么欲望呢?不知道。欲望,一个一往无前的欲望。欲望让巴黎的年轻人们信奉上了共产主义。一场幻想着革命的革命,一场抗父但不弑父的革命。一场真正切实的革命。(翻译非常好。
评分“不要忘记你自己是谁,千万不要让这一片愚昧而空洞的汪洋大海(但其间又林立着刀枪)把你淹没、把你变成一个幼稚无知的孩子。你要从内心里与一意孤行的专制抗衡,与这段谎话连篇的历史抗衡。”
评分好看,好多电影人的年轻时代白描。
评分不愧是写剧本的。看他款款写来,最后你会不自然地发觉:革命从来缺少目的和意义,不管气势是如何磅礴澎湃,它的性质决定了,革命只是一种即时的寻欢作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