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1959— ) 出生于前苏联列宁格勒,198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斯拉夫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也是传媒艺术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俄国日常生活神话学》(1994)、《怀旧的未来》(2001)、《尼诺奇卡》(小说,2003)等。
导读:
博伊姆剖析了各种形式的怀旧——民族主义的、大流散的、流亡的、文学的、个人的;这种精彩、机智、讽喻、透彻的剖析深深触动人心。以冷静而温柔的目光透视当今日常生存方式,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
——玛乔丽·帕洛夫
研究现代文化的人士,若想了解一个日益依赖于全球化超空间的社会为何又是怀旧泛滥的社会,此书是再好不过的参考。
——《书单》杂志
简介:
本书从多角度考察了怀旧这种社会现象。第一部从波德莱尔的意象、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讲到好莱坞的恐龙和虚拟空间,追述怀旧从十七世纪的“疑病”演变为不可医治的现代症状的历史。第二部着眼于城市和后共产主义的记忆,描写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柏林的变迁以及东西欧的关系。第三部写流亡者想象中的家园,包括移民美国的俄国作家纳博科夫、诗人布罗茨基、艺术家卡巴科夫等。各种形式的怀旧反映出多元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碰撞。作者提出主要有两类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试图超历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园;反思型怀旧则关注人类怀想和归属的模糊涵义,不避讳现代性的种种矛盾。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我们究竟去哪里?”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绝大部分人的答复可能是“去往未来”,但他的回答则是:“永远在还乡。”他以一种诗人的敏感,意识到看似不断进步、不断奔忙的现代社会,也是一个人们普遍迷茫方向在何方的时代,好...
评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我们究竟去哪里?”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绝大部分人的答复可能是“去往未来”,但他的回答则是:“永远在还乡。”他以一种诗人的敏感,意识到看似不断进步、不断奔忙的现代社会,也是一个人们普遍迷茫方向在何方的时代,好...
评分完全忘了怎么写读书笔记了,主要是连读了什么都懒得总结了,惰性太可怕,真是悲催地想撞墙,硬逼自己胡扯也要扯。 这书起了个吸引我的名字,买得当机立断,不过搁置良久良久才看。 作者斯维特兰娜•博伊姆生于前苏联,后执教于米国,俄裔美国人,经历了断裂...
评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我们究竟去哪里?”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绝大部分人的答复可能是“去往未来”,但他的回答则是:“永远在还乡。”他以一种诗人的敏感,意识到看似不断进步、不断奔忙的现代社会,也是一个人们普遍迷茫方向在何方的时代,好...
评分旅行者应邀到一个传说中的神秘之城游览,并且欣赏到了一些反映这个城市旧面貌的明信片。但现如今的城市早已今非昔比,原来的许多景致都已改换了风格和面目。为了不让期待的市民失望,旅人们小心翼翼地赞美起这个城市:首先承认变成大都市后所具有的繁华与壮观,可惜与明信片画...
大而无当⋯⋯
评分垃圾。
评分回望的追溯同样激发着前瞻的态势,就像过去作为病症的怀旧成为了现代的良药。怀旧源自对现代的时间寓言和祛魅的空间的反抗,本身又是现代的产物。作者用“外现代”区分现代、后现代,在全球化语境的现代性、虚拟现实寻找返乡的意义,通过对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尼采的永恒回归、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解构了修复(还原)家园神话的怀旧。其中对于“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的区分受益很深,反思型怀旧(外现代)作为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中介,怀念共享的文化经验,破却对于静态的民族历史圣物的迷恋,以个人记忆重述过去。
评分这真的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不过翻译者显然对现代性研究领域不熟,《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给翻成《固体的都在空气中消失》,into翻成in了……
评分从文学批评生发的解读,功底深厚。“怀旧”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揭示了现代社会(尤其是中东欧的后发国家)的内在矛盾与不满。由于现代的进步史观无一例外都乐观地朝向未来,“怀旧的未来”很容易遭到忽视,但作者以其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绵密的文笔,让人体会到现代人如何在时代的夹缝中寻找精神回归的对象。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社会,中国其实同样存在这一问题,虽然有着不同的侧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