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义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午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l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刨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火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文集:风声鹤唳》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姚家和张家是南城有名的丝绸业界大户,姚家的天章丝绸是祖传的家业,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里,更是广纳资金,大力发展,稳坐着南城业界头把交椅。张家老爷张介孚靠着有个银行家的岳父发家,做梦都想着打垮姚家,从此成为江南丝绸业界的龙头。江南名城——南城,自古以丝绸名重天下,流传着“桑蚕熟,天下足”的古语。
我一直在想博雅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他多金 他多情 他善良 他博学 他忠诚 他长得好看。 他就像是那座亲王府,浑身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林语堂把他塑造地过于完美,所以他不能得到自己爱的女人。 爱情本来就是一件需要呵护需要相守的东西,当爱情中间...
评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再深而觉 ——记《风声鹤唳》中的丹妮 文/张素闻 《风声鹤唳》中的丹妮不算是良家女子,她是有些来历与经历的,隐约间,林语堂将她写为军阀的女儿,因为父亲的缘故,与母亲一起受世人的白眼,本来也算无忧无虑的,母亲死了,丹妮才知道生活的艰难,做...
评分血雨腥风中的自我救赎与情感升华 ——记《风声鹤唳》 文/张素闻 《风声鹤唳》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版的《飘》,大概因为成书于抗战时期,写的就是抗战时期的事情吧,《纽约时报》将之与《飘》相提并论,可见这本小说在美国人眼里的地位,以及,林语堂的英文之出色程度...
评分今天终于看完了三部曲的这一本,对这种流畅的文字确实没有抵抗力。在一个思想、行为都会受到束缚的年代,仍然有作者原意通过文字,去表达出对一些心声的追求。反而是当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之后,不能去遵循自己想要的内心,被家人和亲情以及旁人捆绑的想法,无法是想,这才是我们现在的悲哀,拥有的越多,不能得到的就越多,反而失去的才是越多。也许许久之后,我会逐渐忘记书中所写,但那应该也不会影响自己曾经受到了这样的一些影响而且去思考了吧。
评分只有最自私的人才会选择已死逃避,让生着记挂。更可怕的是活着的人愚蠢,抱着回忆不放,还幻觉是爱着的。忽略了以后,现在的日子还要与人接触。忽略了他。想来想去,都是自作孽。为何不早早面对自己。
评分知道他为何两次被诺奖提名,在我看来,的确有这个水平,初读几章,感觉不过琼瑶的男女情爱,读至中段,好似乱世中家国个人情感的冲突又仿佛有张爱玲的影子,但是愈往后格调逾高,对爱的诠释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佛之大爱,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在最后高潮及收尾。。。林语堂文笔之细腻优雅与张爱玲之辈相当,但其小说的构架flow,思想深度却更胜一筹!有好几处令人潸然。大师大师!!读完之后,对爱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原来是京华烟云续集 由道至佛
评分博雅最后为什么要死呢?如果只是因为最后一刻对爱情的绝望,那不值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