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鞦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1922年獲義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锡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迴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午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l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刨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迴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火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颱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語堂文集:風聲鶴唳》故事就發生在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夜。姚傢和張傢是南城有名的絲綢業界大戶,姚傢的天章絲綢是祖傳的傢業,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瞭姚天章手裏,更是廣納資金,大力發展,穩坐著南城業界頭把交椅。張傢老爺張介孚靠著有個銀行傢的嶽父發傢,做夢都想著打垮姚傢,從此成為江南絲綢業界的龍頭。江南名城——南城,自古以絲綢名重天下,流傳著“桑蠶熟,天下足”的古語。
血雨腥风中的自我救赎与情感升华 ——记《风声鹤唳》 文/张素闻 《风声鹤唳》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版的《飘》,大概因为成书于抗战时期,写的就是抗战时期的事情吧,《纽约时报》将之与《飘》相提并论,可见这本小说在美国人眼里的地位,以及,林语堂的英文之出色程度...
評分故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展现了战争年代人们的命运的变化。但是不仅仅是战争,命运,我觉得作者更想表达的是他对佛的理解。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很美好,即使是一个悲剧结果。 1.抗日战争国民党的作用不能忽略,正面战场的抵抗主要来自国军,在小说里面有少许的介绍,作者还是比较...
評分我觉得它跟《京华烟云》合称姊妹篇,共同传达了作家的一个思想——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抛开丹妮以前放荡的生活,她这个人值得我们欣赏,因为生活再难,她总在往前走。
評分 評分连夜读书,看到结尾处怅然若失。扉页上写着这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豆瓣上写着这是江南丝绸商贾家族的争斗,自己看完后觉得这只是《京华烟云》续集。名声在外,看完不免失望。对于人物刻画,也不便指手画脚地多说什么,只是觉得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 结局好像...
梅玲可以去死瞭。。。
评分直接跳過《京華煙雲》來讀這本,是不是很奇葩……
评分今天終於看完瞭三部麯的這一本,對這種流暢的文字確實沒有抵抗力。在一個思想、行為都會受到束縛的年代,仍然有作者原意通過文字,去錶達齣對一些心聲的追求。反而是當我們擁有瞭越來越多的物質享受之後,不能去遵循自己想要的內心,被傢人和親情以及旁人捆綁的想法,無法是想,這纔是我們現在的悲哀,擁有的越多,不能得到的就越多,反而失去的纔是越多。也許許久之後,我會逐漸忘記書中所寫,但那應該也不會影響自己曾經受到瞭這樣的一些影響而且去思考瞭吧。
评分知道他為何兩次被諾奬提名,在我看來,的確有這個水平,初讀幾章,感覺不過瓊瑤的男女情愛,讀至中段,好似亂世中傢國個人情感的衝突又仿佛有張愛玲的影子,但是愈往後格調逾高,對愛的詮釋達到瞭一種新的高度,佛之大愛,為友捨命,人間大愛莫過於斯!在最後高潮及收尾。。。林語堂文筆之細膩優雅與張愛玲之輩相當,但其小說的構架flow,思想深度卻更勝一籌!有好幾處令人潸然。大師大師!!讀完之後,對愛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與《京華煙雲》同源同根,在文筆和故事性上卻大不如前者。林語堂偏愛性格敏感、學習力強、理解力深的女孩子,筆下的木蘭、莫愁和丹妮,雖各有韆鞦,卻有很多共性。同時,林在小說中,喜歡加入儒釋道的元素,姚思安和老彭都是高尚思想高貴靈魂的化身,他們不是主角,卻深刻影響和改變瞭他們的生活。但林的小說有一個缺點,結尾太唐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