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維瑟爾 (Elie Wiesel)
意第緒語作傢,1928年齣生於錫蓋特(現屬於羅馬尼亞),二次大戰期間他和傢人都被納粹送往集中營,父母和小妹死於營中,隻有他和兩位姊姊僥倖生還。戰後他在法國孤兒院生活瞭幾年,於巴黎索邦大學完成學業,並擔任數年猶太報紙記者。
《夜》是他第一本著作,也是其後創作的基礎,文學與非文學著作閤計近60本。戰後有十年的時間,他一直無法提筆寫下他在集中營的恐怖經歷,因為找不到文字形容那樣的絕望。藉由不斷的創作與演講,關心猶太人與其他同樣受迫害族群的處境,例如:亞美尼亞、達佛、庫德族的大屠殺事件、呼籲世人譴責暴力與仇恨。曾於1980-1986年擔任美國大屠殺紀念委員會主席,1985年美國總統雷根授予他國會金質勳章,1992年老布希總統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更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維瑟爾現為波士頓大學安德魯.美隆人文科講座教授,被授與最高榮譽的「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資格。他於1963年成為美國公民,現與妻子馬麗雍.維瑟爾(Marion Wiesel)住在康乃狄剋。
一九四四年,二戰近尾聲,希特勒知道時日不多,於是加速消滅猶太人的工作。就在這個時間點,始終以為「集中營」隻是個不實流傳的匈牙利猶太人,包括維瑟爾一傢人在內,被送往集中營。
作者見證瞭集中營裡,慘絕人寰的不公不義、人不如蟲豸的極限境地;肉體上的創傷,連帶考驗著、摧毀瞭集體的心靈。為瞭生存,人性踐踏人倫,「如果我能擺脫生病的父親,就可以全力為自己的生存奮鬥 。……對此,我馬上感到羞愧。」甚至連活著都失去意義,一切變得虛無,「我們不再害怕死亡。每顆爆炸的炸彈都教我們欣喜若狂,讓我們對生命重拾信心。」最後虔誠的猶太教徒質疑:「上帝到哪裡去瞭?」
這段歷史是人類活動史上諸多迫害、屠殺他族的黑暗時刻之一,維瑟爾在書寫過程中,將苦難的經驗焠鍊成傳記文學。當初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裏亞剋奔走下,迴憶錄終於付梓。暢銷至今五十多年,被翻譯成30多種語文,譽為與《安妮的日記》以及義大利作傢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迴憶錄《如果這是一個人》(If This Is a Man)齊名的經典作品,是美國和其他國傢的高中與大學生必讀教材,以及研究納粹與二次大戰歷史的重要資料。
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影视作品、历史资料,威塞尔的《夜》作为亲历者的回忆录,字数虽然不多,却是通过受难者最直观的感受来记录这段历史,所以给读者带来的震撼丝毫不亚于鸿篇巨著。 作为记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代表作品,它记录的事实已经成为影视作品的重点...
評分文/文小妖 意大利作家、化学家以及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普里莫·莱维在自己的“奥斯维辛三部曲”之《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一书中写到,“在第三帝国,最好的选择,由统治阶层所强加的选择,是实施最大的折磨,最大的浪费,最大的肉体和道德上的痛苦。帝国的‘敌人’不仅要死,而...
評分今年,中国史无前例地隆重纪念抗战胜利59周年,全天循环播放的画面,尤其是抗战老兵如刀刻般皱纹的脸,让我一次次咽下了冲进眼眶中的热泪。饱经苦难的民族创痕累累,从暗夜中挣扎出来的人们,黑夜的确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但是有几个真正能够说出:“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
評分Elie Wiesel的Night一口气看完,中间太多情节震颤灵魂,不仅让人知晓人内心的黑暗永无下限,也让人感到一丝不安: 因为这种黑暗也存在于自己的意识深处,人性于考验下常常是脆弱的。然而绝境中又有灵魂之光时刻迸发,在死尸堆里最后一次拉起贝多芬乐曲的小提琴手,多像郑念女士...
相當痛的一本迴憶錄 描述瞭猶太人在集中營的慘痛生活 在裡麵待久瞭 為瞭生存會開始失去人性 隻剩下生存下去的慾望 待在裡麵不隻會讓人失去人性 還會讓人開始質疑信仰 書不厚 看起來也可以很快 隻是從一開頭到結束後都讓人有非常痛的感覺 封麵設計的非常有感覺
评分隱忍剋製的巨大壓力如同鼕至裏的白晝。
评分善良和邪惡 生存與死亡 人性在地獄的撕扯
评分相當痛的一本迴憶錄 描述瞭猶太人在集中營的慘痛生活 在裡麵待久瞭 為瞭生存會開始失去人性 隻剩下生存下去的慾望 待在裡麵不隻會讓人失去人性 還會讓人開始質疑信仰 書不厚 看起來也可以很快 隻是從一開頭到結束後都讓人有非常痛的感覺 封麵設計的非常有感覺
评分善良和邪惡 生存與死亡 人性在地獄的撕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