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作家,写作的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品,关注青少年生活和上海城市变迁,并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创作。长篇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曾获得中国女性文学奖,非虚构作品《独生子女宣言》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作品已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士、越南和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出版发行。
红色书生的父亲,一辈子投身于党的情报事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终身守护宗教般纯洁的革命信仰;一生未嫁的姑姑,早年孤苦伶仃,失去了对菩萨的依赖,将要告别尘世时,她的恐惧是:灵魂将要到哪里去安顿自己?
作者陈丹燕第一次踏上故乡广西平乐的土地,追随父亲和姑姑,开始寻根之旅缮。
下午非常安静地读完了这本书,环境是安静的,心里却是波澜起伏。心中所想正如封面点明的——关于信仰的事。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甚至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许从未像莲生或阿玉一样如此明了自己的心中是否有着信仰,心中的信仰又究竟是什么。人们只是活着而已,忙忙碌...
评分《莲生与阿玉》是一个私人文本,虽然它也折射出另外的意义。私人文本的意义不在于只是陈丹燕的个体创作,而在意于她拒绝文字和表达之外的讨好,这个文本写的是她的父辈,珍惜程度却像她的孩子。她只关注于对“故乡、信仰、死亡”三个词汇的独特注解,这种注解是连通血脉、打通...
评分 评分关注上海城市变迁,又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女作家陈丹燕又出心力之作《莲生与阿玉》。 这是一本发自偶然的书。 人生的奇妙正在于此。在陈丹燕经历了整整二十年的长途旅行后,如果没有那位识路朋友的指引,就没有这次偶发的故乡之行;如果没有去平乐,她也不会将父亲称为“莲生”,...
评分这是一本追寻自己父母生命足迹的书,感人至深。 像大多数城市人一样,漂泊、辛苦、忙碌、世俗,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作者动员自己的父亲留下6万多字口述史,以此为根据,进行了一次地理与心灵的寻根,作者试图解答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物质条件非常差的父辈,却找到了生命的意...
后半截还好。读这本书时有种介于“小题大做”和“大题小作”之间的微妙感觉,总之就是左右都不满意啦。
评分陈丹燕之前出过北极的游记,给三星。地点太猎奇,我甚至无法将之当做普通的随笔看待,只觉她通篇矫情。但是『莲生和阿玉』不同,它直线拉高了共鸣的频率。十四万字,两个古稀老人的历史,在颤抖和起皱的生命里依附着信仰。阅读时我无数次想起去年元宵节过世的奶奶和那天凌晨璀璨的烟花。过去这么久,父亲的签名依旧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于是你明白那种心中被挖去一块的痛,连时间也无法将之愈合。我不信死后风光的宽慰,安葬、扫墓、祭拜,这些都不敌真真实实共处一天。我留恋缘分,我有心报恩,我也接受这条路的尽头你比我先到。无论如何,对命运我都非常感谢。
评分12年底在南京先锋书店买的,今天才拿出来读完,很喜欢莲生的一生,只有人民有信仰,精神世界充实,国家才能有发展,对比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真是觉得这个国家没救了。
评分后半截还好。读这本书时有种介于“小题大做”和“大题小作”之间的微妙感觉,总之就是左右都不满意啦。
评分一直想读陈丹燕,但觉得错过了时间,少年情怀总是欠缺。除了北极的画册,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读她的书。作为父亲莲生的回忆录,她回到故乡,用现实的寻访,试图找回时过境迁的情感链接。照片资料保存完好珍贵,更珍贵的是大段大段地回忆里,关于信仰的阐述。莲生那一代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他们被历史的变革推向风口浪尖,又在时代的浪潮里平静和睦的安享晚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的爷爷奶奶也说过一样的话,他们眼睛里闪烁的微光,直到躺在军区医院的病床上,也依然保持风骨。而阿玉,她一生疾苦坚持靠自己的信仰在弥留之际瞬间崩塌,想要去握住她褶皱的双手,失去至亲的伤痛是如此的绵延广袤,毫无防备地,看到最后,我就坐在图书馆哭了起来。而我们这一代人呢,信仰和依靠自己的决心,两样同时拥有,才能做到无坚不摧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