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恒的常态,沉迷在鸦片里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里,难怪四岁的琵琶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或许也因为这段万花筒似的童年滋养,琵琶的脑子里常转着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里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十八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过去。
美好的人生固然值得等待,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另一岸时,等待到的却是不堪的、囚禁她一生的凄伤……
《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
继《小团圆》出版后,不难发现张爱玲反复地重述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余,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张爱玲本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中国现代作家。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成就传奇一生。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1932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中的校刊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该校刊发表她的第一篇散文《迟暮》。1934年,张爱玲完成《摩登红楼梦》,父亲张志沂为之撰回目。1943年和1944年的两年中,连续发表多篇轰动性的中短篇小说,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1944年8月,胡兰成与张爱玲在上海秘密结婚。这之后,她又经历了与胡兰成的分手,以及其父去世等事情。于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并结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张爱玲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翻译成英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其遗物则由友人宋淇、邝文美夫妇处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五月十二日买回来之后,才刚刚读完。因为在写新的小说,同时在读着七八本书。每次下班之后之后是先写,写不下去的时候多数也困得睁不开眼,方才会把《雷峰塔》打开。 前些日子,刚读完杜拉斯的《夏夜十点半钟》。那些精密的镜头式的切换让人惊诧,而《雷峰塔》的架势更足。它...
评分五月十二日买回来之后,才刚刚读完。因为在写新的小说,同时在读着七八本书。每次下班之后之后是先写,写不下去的时候多数也困得睁不开眼,方才会把《雷峰塔》打开。 前些日子,刚读完杜拉斯的《夏夜十点半钟》。那些精密的镜头式的切换让人惊诧,而《雷峰塔》的架势更足。它...
评分张爱玲:沈琵琶 母亲:杨露 姑姑:沈珊瑚 父亲:沈榆溪 弟弟:沈陵 《雷峰塔》讲述张爱玲4岁至18岁在旧家族的成长经历,没有新内容,直到陵死。为什么无端把陵写死?在一部名为小说基本上算是传记的作品里?想来想去,如下几点不知是否说得通: ◆ 考验母亲杨露——置之死地以...
评分末代闺秀 ——读《雷峰塔》 在中华民族饱经忧患、绵长悠久的历史画卷中,清王朝治下的中国与它之前的大部分王朝一样,也曾让神州大地焕发过盛世的灿烂光彩。然而,国门之外遥远的大不列颠岛上,一只轰鸣的火车头上喷出的第一缕蒸汽,终于成为一只蝴蝶引发海啸的振翅,在...
评分翻译得很不错。情节对于熟悉张爱玲作品的人来说会觉得似曾相识,不过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翻译极好,几乎看不出原本是英文写就的。当然,不是张迷的人,大可不看。张爱玲对身边的人心思看的如此清晰透彻,不给任何人退路,当然也包括自己。童年不是伊甸园,成人更不是,如此想来,真是绝望。
评分原著英文,可以看作是私小说。家,物化看来就是房子,床铺、厨具用来维系生命,衣物用来营造自我,箱柜用来收纳生活,四壁用来遮风避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即便家人付出亦是要回报的,那混合了期待、义务,发酵变质了的倾轧;因个性被制压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矛头一转我们亲近而又朝夕相处的人。当保护网成了囚笼,厌恶它唾弃它反抗它脱离它成了排除一切的念想。为什么我们梦寐以求的苦心经营的生活反倒成了我们的软肋、硬伤?我们踌躇、沮丧、进退维谷,却又不肯打破僵局,于是我们失掉心神,滚入那红尘轮回施与他人同样的处境。与现实不同的是,小说里弟弟死了,作为思想前卫的姐姐的反衬,传统意识的代言人死了。最让我觉得可怕的是,何干的儿子活埋了她的母亲,而她因为身无分文、走投无路已然踏上归乡的亡命途。
评分【2014.4.20~5.11】与《小团圆》多有重复之处,除了张爱总怕写不清童年的记忆,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复述,也是缘于她终身都对童年的往事,对母亲给予的伤害,耿耿于怀。发现顺序还是读倒了:应该先读《雷峰塔》《易经》再读《小团圆》,不仅因为时间上的前后承接,而且前二者叙述清晰,不像《小团圆》满篇的指代不清。前二者的很多情节在《小团圆》里都重写了一遍,但用的简笔,所以先看《小团圆》自然不明所以。即使这样,《雷峰塔》也颇有海明威风,有些地方故意指代不清,读的累。其实这三本书,是很难赢得中国和外国读者喜欢的,除非是了解爱玲身世的张粉。雷峰塔象征着封建家庭和父权,在结尾,雷峰塔没有逃掉,而是琵琶逃出了。
评分比《私语》要淡,但感觉更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