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於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讀書》編輯部編輯,當時的《讀書》雜誌正處於黃金時期,堪稱中國思想學術界動態的晴雨錶,一度為國內讀書界矚目的中心。書稿以《讀書》編輯部的日常事務、編著往來為中心,從作者個人的角度,記錄瞭當時與《讀書》發生往來的知識界的種種情況。書稿以編輯部日常活動、編著往來等為主要內容,但並非簡單的工作日誌,而是保存瞭非常豐富的內容,既有敘事,亦有議論和感想。對於一些過世的老學者,本書的一些相關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則具有言行錄的性質,吉光片羽,彌足珍貴。書中另收入人物照片、往來書劄等插圖近五十幅。本書為《〈讀書〉十年》係列的第一本。第二本(1991年—1993年)、第三本(1994年—1996年)將陸續齣版。
该怎么评论扬之水这本书呢? 看到她在《后记一》里写道:“算起来,我读过的书不是很少,这也是检点日记才发现的,而绝大部分都已经忘记,因此日记中将近一半的篇幅是记哪天读了哪些书以及书中章句的抄录。现在发表出来的部分,这些内容已经大部删除。”和娘子相公聊起来,他...
評分1986—1996,中国社会非同寻常的关键十年,中国思想学术界历尽了兴奋、挫折与彷徨的十年。 《读书》,三十年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文思想杂志,见证了八十年代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历程与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 当年那些可爱的老先生:张中行,徐梵澄,金克木,冯...
評分在三月底四月初准备回国的忙碌中寻找各种缝隙,读完《读书》十年(一)。书甫一上市,就在网络书店买了来,经数月才辗转到挪威。原以为说的是《读书》杂志背后的轶闻趣史,拿到手里才发现是本极平淡的日记,简洁地记录着平常事:买书、读书、吃饭、上班。但这样的平淡文字读下...
評分揚之水的日記,篇幅盡短小,宜睡前閑翻,因此頗讀瞭一段日子。估計齣版前刪減幅度不小,除卻一乾故人的一點點軼事,多為流水記,價值一般。
评分這麼厚厚的一本賬簿偏偏讓我記住瞭兩個半人,一個是眾人眼裏的錢锺書,一個是老來天真的徐梵澄(後來另齣單行本瞭),另外半個就是作者的那個愛做怪夢愛說怪話的兒子。另八九年日記有缺失刪節處,以寫名物之心偶爾及人,雖算不上新世說,但也是那一時代的月旦評。
评分逝去的斑斑剪影
评分他們咋這麼有錢,吃個飯動不動就一兩百,人均二三十,八十年代哪!
评分感覺比從友鄰那裏得來的評價要好,也許因為我對《讀書》從來沒有什麼瞭解罷。倒是可以明白一點揚之水的性格,以及那幾年與她過從較密的幾位作者的性格之一端。書的一百多頁和三百多頁分彆脫頁兩處,裝訂時便未鎖進綫裏,隻是夾在其中而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