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薩,著名作傢,世界小說大師,被譽為“結構現實主義大師”和拉美“文學大爆炸”主將之一。
1936年3月28日生於秘魯第二大城市阿列基帕。早在齣生前父母即已離異,齣生後一年隨母去玻利維亞的柯恰潘帕,與外祖父住在一起。1945年其父母重歸於好,他隨母返迴秘魯,在皮烏拉定居。1946年全傢遷居利馬。1957年他畢業於利馬聖馬可大學文學係,1959年到法國深造。
略薩的第一部小說獲得1962年簡明叢書奬和1963年西班牙文學批評奬;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說《綠房子》問世,並獲得西班牙文學批評奬和首屆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奬(1972年馬爾剋斯以《百年孤獨》成為第二位得主);其後又發錶瞭小說《酒吧長談》、《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鬍利婭姨媽與作傢》、《世界末日之戰》、《公羊的節日》、《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和《壞女孩的惡作劇》等。
略薩1985年獲海明威文學奬,1986年獲西班牙阿裏圖裏亞斯王子文學奬,1988年獲美洲金質奬章,1994年獲西班牙文學的最高榮譽——塞萬提斯文學奬,1999年獲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學奬,2000年獲第13屆梅嫩德斯•佩拉約國際奬,並多次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在1976年第41屆國際筆會代錶大會上,略薩被推選為主席。2010年10月,略薩因其“對權力結構的製圖般的描繪和對個體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敗的犀利描寫”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是1990年以來第一位獲得該奬項的拉美籍作傢。
十九世紀末期,在巴西東北地區的腹地,貧睏的農民大眾被惡劣的自然環境所睏,被封建的統治階級剝削,唯有宗教信仰是他們唯一的精神寄托。在這樣的背景下,神秘的傳教士“勸世者”來到卡奴杜斯,宣揚末日的考驗和天國的來臨,很快受到瞭廣大群眾的擁戴。越來越多的人響應瞭“勸世者”的號召,紛紛投奔卡奴杜斯建立理想中的樂園。
農民起義受到瞭統治階級的無情鎮壓,巴西政府派兵圍剿卡奴杜斯,起義者誓死反抗,要進行一場世界末日之戰。經過悲壯的四輪鬥爭,起義最終被鎮壓,但這場起義已對巴西民族的覺醒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世界末日之戰》是略薩第一部寫秘魯之外國傢的作品,是在曆史事實基礎上進行的文學虛構,“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充滿活力、豐富多彩、熱情激蕩的一八九〇年的巴西形象---一個從君主製嚮共和製過渡的形象。”
《世界末日之战》,这部由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在前辈巴西作家库尼亚的著作《腹地》的引领下,于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长篇小说,以53万汉字的容量来描写1896-1897年间发生在巴西腹地卡奴杜斯土地上的一场农民反抗运动,刻画了被称为“劝世者”的神职人员暨反抗者的精神...
評分 評分我一共有7本略萨的小说,勉强可算忠实粉丝了吧。 《世界末日之战》描写了1896年巴西农民起义的始末,将近600页的厚度足以说明了这是一本涵盖彼时社会方方面面的全景式小说,这是一本少见于这个时代的,与激流搏斗的巨著。 在译者的话里对《世界末日之战》的评价很高,认为...
評分1981年,秘鲁小说家略萨发表第四部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La guerra del fin del mundo)。与库尼亚相比,略萨放弃了理论的设定,而纯粹只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 此书是略历史小说的第一次尝试。其中的fin既可以指时间也可以指空间,因此有“末日”与“尽头”双重含义。...
深度足夠,可惜技巧不夠精湛
评分在迴傢之前帶著臨行前巨大焦慮兩天讀完。喜歡前四分之一,一開始讀著以為是鬍安魯爾福,讀到後三分之一發現成瞭厄內斯特海明威…… 非常紮實中規中矩,雙破摺號的運用讓納博科夫相形見絀
评分看到一半的時候和同學說,覺得略薩的其他小說要好很多,會讓人質疑自己構築的一切會羨慕那些也許極度勢力殘忍卻一年飛越三個大陸從不知道什麼叫無聊的人生。場麵和情節相當好,人物崇高但並不很理解。不過還是錯誤估計瞭略薩。好像看多半本書隻是為瞭鬍萊瑪的故事,為瞭在世界覆滅的時候,還有人能透過破碎的玻璃眼鏡看到一個天堂。
评分6.17-7.17,Udaipur讀完。
评分其實要說起來此書對人性的塑造倒不是那麼的深,稍嫌刻闆模式化,當然磅礴的結構(立體主義?)確實是一般作傢很難做到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