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

武士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日] 新渡户稻造
出品人:
页数:109
译者:张俊彦
出版时间:1993-2
价格:7.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12690
丛书系列:日本丛书
图书标签:
  • 日本
  • 武士道
  • 日本文化
  • 文化
  • 新渡户稻造
  • 社会学
  • 日本研究
  • 历史
  • 武士道
  • 日本文化
  • 历史哲学
  • 传统美德
  • 武士精神
  • 忠义之道
  • 个人修养
  • 封建制度
  • 道德准则
  • 自我完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辩护律师”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的确,我们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是为了向国外作介绍而写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所以就更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正因为如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据作者自序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自己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分赠其友人。光是本书的日本版从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间就重版了10次,本书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在我国的日本研究正深入到探讨日本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对当代日本的影响之时,相信把这本颇享盛名的著作译为中文以飨读者,或许不无意义。自然,由于本书是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写出来的,其中有些观点不免有过时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本人的立场所限,有些观点也很值得商榷。这是希望读者们注意的。

作者简介

新渡户稻造(1862—1933):日本的思想家、教育学家、国际政治活动家、基督教信徒。早年毕业于札幌农学校,曾先后赴美、德留学。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1918年任东京女子大学第一任校长。《武士道》时期最为著名的一部著作,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日本精神和伦理学的权威。1984年发行的日本银行券5000日元上及印有其肖像。

目录信息

日译者序
第一版序
增订第十版序
绪言(格里菲斯)
第一章 作为道德体系的武士道
第二章 武士道的渊源
第三章 义
第四章 勇-敢作敢当,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五章 仁-恻隐之心
第六章 礼
第七章 诚
第八章 名誉
第九章 忠义
第十章 武士的教育和训练
第十一章 克已
第十二章 自杀及复仇的制度
第十三章 刀-武士之魂
第十四章 妇女的教育及其地位
第十五章 武士道的熏陶
第十六章 武士道还活着吗?
第十七章 武士道的将来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读《武士道》的时候,想起的是林语堂“两脚蹈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写下的《吾国吾民》,同样是东方的学者向西方人推介东方的生活方式和智慧,二者的风格却大相径庭。 林语堂是幽默蕴含智慧,豁达却不失自嘲,将东方的智慧不偏不颇、娓娓道来。而《武士道》却更像是向西...  

评分

武士道的精神归根结底是什么? 是儒的精神! 早在圣德太子时代,儒学就被引进到日本,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术被运用到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中。之后的奈良、平安时代,儒学逐步渗入到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但这种被借用来的外来文化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充分重视,儒学一直被视...  

评分

一百年来,武士道与剖腹自杀在中国被视为一对同义词,而挥刀之手无疑是一名因耻辱而自杀的疯狂的失败者。这种见解因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罪行与新中国播映的数以千计的战争体裁的影片而广为流传。 与中国人原告的身份不同,美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总是希望自己以律师的身份判定武士道...  

评分

这本书是新渡户稻造为西方读者了解日本文化而写的,1899年于美国写成,原作为英文。 作者从小接受传统武士道教育,但后来接受了洗礼,成为一个基督徒。这本书对武士道的介绍简要切中,日本文化向来就有暧昧的特点,在外人看来,有很多不解的地方,这一点远甚于同属东...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和菊与刀配合阅读最好

评分

对一个正在死去的meme的实时祭奠

评分

今天我们所梦寐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大抵都是新渡户稻造玩剩下的手段,而且还玩得没有人家好。东洋和西洋经典的对照,他是趟出了一条路子。向西洋阐明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身份认同,其实也是向本国内部诉求一个所谓“日本人”的共同价值,而武士道,恰好成为了可以沟通古今东西的一个最大公约数,这甚至比天皇制还有效。

评分

在作者的書裡,武士成了完美的象徵,忠孝禮義仁智信樣樣皆全,自吹自擂到了無恥的地步。當然這也是符合那個時候倭人的一貫表現。書是1900年左右寫的,彼時鬼佬對東方不熟產生好奇之心,此書就是忽悠西人之用,和我們現在的CCAV的新聞聯播一樣。

评分

读此书总觉得作者粉饰自我,武士道精神中对原产于中国的儒释道精神继承颇多,而中国人自己却丧失了这份仁义与刚毅实在值得深思,另外可以看到日本文化中也有对中国文化经典实例的继承,比如第52页,菅原道真的家奴用他们的儿子替换了道真的儿子去献祭,与赵氏孤儿的故事如出一辙,中国的史书中也有很多后世史书对前家经典故事的模仿事例,这在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中国文化对武士道精神的塑造影响颇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