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
清华大学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
已出版的主要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等。
本书原系《中国思想史》“导论”,内容为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经作者补充、修改,增加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三节,以单行本问世,题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今天看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中的那本《思想史的写法》,我觉得葛先生之论思长于掘思想之细节,彰古今中西之辩。我觉得对于思想史的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水平的,倒不是因为Collingwood所认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是在思想史的研究与写作中,要对向多向...
评分新史学传入中国已逾百年,如今我们还在讨论思想史的“写法”,实际上说明思想史的研究在国内仍然很不成熟。当然,这里的“写法”,并不只是是说写作的技巧或者策略,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
评分文/衣鹏 2006年的夏秋时节,第一次在川外的学堂里感受了长久以来期盼的那种精神交往。我至今仍然记得在综合楼1-2教室,每个星期二中午12点半以后,程志敏教授将畅快淋漓一番《荷马史诗导读》。(比起网络上对他这本书的平淡回音,这门课程实在不失水准。)在此之前,我醉心...
评分葛老的文笔太美妙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人大开眼界,把许多想读和读不懂的书串联起来,对于在学术路上彷徨的敝人而言,看这本书的时间真是合适,快要读到1000本书了,又该仔细反省反省,换个方式认真思考了。
评分“在普遍的愚昧中,他们惨淡经营……”
评分此书深入浅出,很有启发性,这么好读的书为什么就那么少呢?
评分葛先生这本《思想史》的导论如他所言,确实是一个“悬的过高的理想设计”,而且这个设计里面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思想史的边界问题,思想史和知识史无法区分,几乎无所不包,这当然是不妥的。但是这本书还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开始反思以往我们所习用的哲学的概念、哲学史的写法、写作使用的材料乃至于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都是振聋发聩的。而且我很喜欢他这种从个人讲到民族讲到国家的思路,因为每个人追根溯源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那么当我们追寻古代中国思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追寻自己的心理历程,两者就这样融为一体。
评分废话太多,显然可以用一万字总结之。不要光说不练,更不要出书只为捞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