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伊凡·克里玛(Ivan Klíma),1931年出生于布拉格。克里玛的父母并没有宗教信仰,却因其祖辈的犹太血统,全家人于1941年被送入泰里茨集中营。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三年多时光,也初次尝试写作。1945年苏军解放集中营,克里玛及其家人均幸存。1956年,克里玛毕业于布拉格大学文学语言系,进入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时创作小说和剧本。1968年苏军进入捷克,克里玛应邀至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他决定返回到捷克,随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在捷克被禁止出版长达二十年,只能以“萨米兹达特”的形式流传。他为谋生而从事救护员、清洁员等工作,同时更积极写作。他的作品在其他国家受到欢迎,被翻译成近三十种语言。
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使他的作品在其国内再次获得出版机会。克里玛与赫拉巴尔、米兰·昆德拉齐名,且因其“始终在场”,被捷克读者视为20世纪90年代捷克文学的代表。
克里玛著有二十多部小说、戏剧、评论集。主要作品有《我快乐的早晨》《我的初恋》《爱情与垃圾》《被审判的法官》《我的前途光明的职业》《等待黑暗,等待光明》,以及《布拉格精神》等。
译者简介
崔卫平,江苏盐城人,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写作领域有:电影批评和文学批评、社会批评与政治批评,并从事当代东欧思想的译介。出版的著作有:《带伤的黎明》(1998)、《不死的海子——海子评论集》(1999)、《我见过美丽的景象》《看不见的声音》(2000)、《积极生活》(2003)、《正义之前》(2005)、《我们时代的叙事》(2008)、《思想与乡愁》(2010)、《迷人的谎言》(2012)等。
难以描述读后感,应该再读一遍。可能那段历史和中国有些相似,也可能有段时间视这个国家为统一战线,作者的一段话才显得震撼:"…通常并不是善与恶的力量在互相战斗,而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恶的力量,它们在比赛谁能控制世界。"
评分布拉格于我而言是个虽未谋面,却神游已久的城市。一切源自我最喜爱的作家卡夫卡。虽然他对故乡的感情是冷淡而羞涩的,甚至于憎恶,曾将它比喻为难以逃离其魔爪的老巫婆,然而这听起来更像一个青春期孩子对母亲的抱怨。可惜的是,如果以能否将希望转化为行动作为孩子和...
评分可能是文学性太强,这本随笔没怎么看通彻。不过还是被这本书开头为纳粹营造的恐怖氛围深深感染,书中间部分主要是一些自己的讲演稿、随笔或者采访等等,有点像鲁迅写的文字,立意深刻,如果只是像看剧情小说那样怕是不行。后面的关于卡夫卡的介绍和作者的一些观点,能够让人增...
评分一个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世界上真正的悲剧是一个大人害怕光明。 ——柏拉图 恐惧总是权力最可靠的同盟者之一。克里玛在《布拉格精神》一书中对权力者制造出来的恐惧感有非常精彩的分析。他说没有一种权力不是依赖某种形式的恐惧,人们不仅恐...
没有读完,一般吧。
评分昨晚睡得不好,今日醒得早,在被窝里把书看完了。这本文集篇幅都不长,适合在零碎时间里阅读。第一、第五章兴味盎然,第二章更有趣些,昨晚读“论诚实”一篇,把我逗得前仰后合。克里玛是一位在动荡环境中仍保有观察力的作家,不仅常有洞见,还能抽丝剥茧地把话说明白。
评分旅游回来后才想起补做功课,熟悉的高地、教堂、小巷子,读书就是重走一遍,原本沉溺于世俗美景的愉悦感被信仰和家园失而复得后的彷徨所取代。流连在黄金巷22号企图体会卡夫卡的痛苦却由于商业的喧嚣而失败,如今离开了凭着脑海里模糊的轮廓作者的追忆似乎感知到了,大至这个城市
评分哼 昆德拉败坏布拉格气质
评分旅游回来后才想起补做功课,熟悉的高地、教堂、小巷子,读书就是重走一遍,原本沉溺于世俗美景的愉悦感被信仰和家园失而复得后的彷徨所取代。流连在黄金巷22号企图体会卡夫卡的痛苦却由于商业的喧嚣而失败,如今离开了凭着脑海里模糊的轮廓作者的追忆似乎感知到了,大至这个城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