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先生于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此奖项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先生,请余先生畅谈学术与人生,内容颇丰。前面两篇曾先后在《明报》发表,第三篇是应中华书局要求,为本书做的专访。附录两篇,之一是刘梦溪先生访问余先生的《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之二是余先生自撰《我走过的路》。这两篇对深入了解余先生生平与学术都非常有益。
本书既有余氏的自传性记述(代序),又有刘梦溪的访谈《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后者且是经余氏自己的建议而加上的。看起来陈致的访谈中余氏面目显得蔼蔼和煦,而刘梦溪访谈中则显得威仪棣棣。大约陈致的访谈以后辈请益的方式出之,而刘梦溪访谈则有同道切磋之味吧。
评分这本书,是秋叶推荐的,买来,放在手边很久,做为一月份读书的结束,拿了起来,也是因为,这些天,太忙太累,需要一种安定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源泉,对于我,要么是佛学,要么是文史。 后者其实是我的土壤,虽然,这么多年来,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只是有无以言说的感觉,从身...
评分第一,胡适不遗余力地提携后生。胡适在美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进账,他演讲得来的钱。一个是出账,交给他秘书,记着在美的中国学生,有经济困难的,用这笔钱救济。据唐德刚等人回忆,49年之后,无论在美还是在台,胡适都出现了经济危机,但是仍不计得失地资助学生。 ...
评分第一,胡适不遗余力地提携后生。胡适在美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进账,他演讲得来的钱。一个是出账,交给他秘书,记着在美的中国学生,有经济困难的,用这笔钱救济。据唐德刚等人回忆,49年之后,无论在美还是在台,胡适都出现了经济危机,但是仍不计得失地资助学生。 ...
评分《余英时访谈录》作为一本文化访谈类的著作,摒弃了花哨地形式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这一部分余先生在书的序中做了一些弥补,但终归不是重点),单纯把学术本身和治学之道这两方面剖开揉碎,用一问一答的“录音整理”式架构,详尽地反映了余英时先生多年著作的精华,...
陈致采访余英时的记录,这本书共有四个访谈,前三个是陈致的采访,第四个采访是刘梦溪九十年代采访余英时的记录。第一个采访,可以说是余英时公开谈论自己的新作《朱熹的历史世界》,有很多说法是对于该书的介绍和说明。第二个采访是对于民国学术界的评论,可以与他对于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的研究相互参考。第三个采访是余英时治学自述,可以与邵东方的治学采访相互比较。第四个刘梦溪的采访,则是余英时九十年代参与国内舆论竞争的实录,许多话题就是对于大陆的回应。无论是新儒家、学术纪律、还是天人合一等问题,都是余英时对大陆的回应。这部书,有很多八卦,这是余英时思想史的特色,即学者八卦与思想评论结合的写作方式。
评分陈致采访余英时的记录,这本书共有四个访谈,前三个是陈致的采访,第四个采访是刘梦溪九十年代采访余英时的记录。第一个采访,可以说是余英时公开谈论自己的新作《朱熹的历史世界》,有很多说法是对于该书的介绍和说明。第二个采访是对于民国学术界的评论,可以与他对于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的研究相互参考。第三个采访是余英时治学自述,可以与邵东方的治学采访相互比较。第四个刘梦溪的采访,则是余英时九十年代参与国内舆论竞争的实录,许多话题就是对于大陆的回应。无论是新儒家、学术纪律、还是天人合一等问题,都是余英时对大陆的回应。这部书,有很多八卦,这是余英时思想史的特色,即学者八卦与思想评论结合的写作方式。
评分亮点极多......
评分牛人都是一样滴,sb各有各的sb!特别推荐P169“取法乎上”、P197“‘天人合一’的局限”,另外P163页提到的思维逻辑方面犯得基本错误之一——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太贴切了!
评分如闻其声,如睹其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