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序
序
前 言
第一章 儒傢詩學主體生存的渴望:語言傢園的建構
第一節 語言作為生命主體棲居與生存的傢園
第二節 在語言的傢園中規避死亡和追尋永恒
第三節 把語言的傢園建構在經學的經典文本上
第二章“經”的本體論釋義與儒傢詩學的終極範疇
第一節 經學:規定東方詩學生成和發展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經”的終極意義與“經緯天地”的本體統攝力量
第三節“經”從實物名詞嚮動詞和抽象名詞的轉型
第四節“經”是一個隱蔽在道德倫理說教下的本體範疇
第五節“經”:一個恒定的、放之四海皆準的終極真理
第三章 儒傢詩學崇尚的“立言”與經典文本的建構
第一節“經”:儒傢詩學安身立命的語言傢園
――經典文本
第二節 劉歆:“經,元一以統始”
與許慎:“文者物象之本”
第三節 孔子刪“六經”與詩學批評話語權力的爭奪
第四節 儒傢詩學的內在批評精神:經學中心主義
第四章 道傢詩學主體生存的渴望:
語言傢園的“顛覆”
第一節 中心與邊緣:儒道詩學棲居的兩種文化狀態
第二節 儒道詩學之間的悖立
是兩種本體論意識的衝突
第五章 德裏達詩學理論解構的終極標靶:
邏各斯中心主義
第一節 鬍塞爾、海德格爾與德裏達
對“邏各斯”的重新發現
第二節“邏各斯”:西方詩學文化傳統的無形契約
第三節“邏各斯”:西方詩學文化傳統的話語權力
第四節 形而上學在西方詩學文化傳統中
劃分的等級序列
第六章 從語言切嚮本體:“道”與“邏各斯”
第一節 東方詩學的現代睏惑:
“經”與“道”,何者設定瞭一個“中心”?
第二節“思”與“言”:
張隆溪關於“道”與“邏各斯”二重意義的提齣
第三節“道”在東方詩學語境下三個層麵的基本涵義
第四節“道”:直覺與“詩”的搖籃,理性與“思”的墓地
第五節“道”(tao)不是“道”(spcaking)
“道”是一種無言的沉默
第六節“道”是一個敞開的本體,
“邏各斯”是一個遮蔽的本體
第七章 從本體切迴語言:“經”與“邏各斯”
第一節 經學中心主義就是邏各斯中心主義
第二節“邏各斯”是西方詩學
本體論意義上的終級語音
第三節 西方詩學的寫音語境與東方詩學的寫意語境
第四節 東方文字是遊離於語音之外
以書寫使意義齣場的符號係統
第五節“依類象形”:在迴環復遝的節奏中
律動恒久的東方語言文化觀念
第六節“畫八卦、造書契”:東方寫意語境的曆史追蹤
第八章 顛倒的形而上學等級序列
與西方的解構策略在東方詩學語境下的使命
第一節 信仰使本體秉有自律性的理論動力
與人是一個“二級所指”
第二節 西方詩學的語音中心主義
與承繼超驗的終極而虛構本體
第三節 東方詩學的書寫中心主義
與一個顛倒的形而上學等級序列
第四節 西方德裏達的解構策略
在東方詩學語境下的使命與東方道傢詩學
第九章 道傢詩學崇尚的“立意”與經典文本的“解構”
第一節“道”:沉默的無言與深不可測的意義淵潭
第二節 經典文本的顛覆與話語權力的無效
第十章“立言”與“立意”:
在衝突與悖立下延伸的兩種詩學批評方法
第一節 經學的玄學化與“言意之辨”的公開論戰
第二節“六經”:儒傢詩學對文學進行闡釋
與批評的語言透鏡
第三節 儒傢詩學批評的政治教化深度感
第四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對書寫銘刻的超越
第五節 道傢詩學的審美體驗深度:“淵默而雷聲”
第十一章 儒道詩學在“言”與“意”悖立中
走嚮整閤的學術文化背景
第一節 儒道兩傢詩學必然從衝突的悖立
走嚮互補的整閤
第二節 玄學:儒道在悖立與整閤中的積澱
第三節“玄”:隱喻“道”所創生萬物的“眾妙之門’
第四節 儒道在悖立與整閤中
展開的五種勢態與方法
第十二章 偏見與誤讀:詩學闡釋學的哲學反思
第一節文本的原初意義是人類精神視野的盲點
第二節 前理解、視界融閤與閤法的偏見
第三節 一部人類文化史就是一部誤讀史
第十三章“內儒外道”人格形成的文化景觀
與破壞性誤讀的肇始
第一節 人格轉型的文化景觀:
經學的沒落與玄學的崛起
第二節 何晏與王弼:從能指與所指的切割
走嚮儒傢經典的自覺性誤讀
第三節 破壞性誤讀的最後環節――對能指的超越
第十四章 視域的融閤與意義的讓位:
在誤讀中走嚮自覺的中國古典詩學
第一節 經學的玄學化與儒道的視域融閤
第二節 儒傢詩學的“大一統”
與中心指涉結構的形成
第三節 作品文本的既定“意義化”
與“主之精神蠟燭”的庇蔭
第四節 轉型期的文化景觀
與道傢文本進入主流闡釋
第十五章 玄學誤讀的文化暴力
與儒傢詩教之“鼎”的坍塌
第一節 破壞性闡釋――誤讀
與儒傢詩教之“鼎”的坍塌
第二節 道德觀是儒傢詩教之“鼎”的三足之一
第三節 聖人觀是儒傢詩教之“鼎”的三足之二
第四節 本體觀是儒傢詩教之“鼎”的三足之三
第五節 文化暴力逼使意義讓位後的啓濛
與詩學走嚮理論形態的自覺
第十六章 華夏隱逸精神原型的追尋
與魏晉隱逸文學思潮的崛起
第一節 高蹈遁世的文學思潮與隱逸精神原型
第二節 老子“道隱無形”的原初意義
與原型理論的自覺錶達
第三節 隱逸精神在“道”的本體上嚮生存形式的轉型
與莊子的“逍遙遊”
第四節 哲人之隱與詩人之隱:
從“思”到“詩”與從“形式”到“手段”
第十七章 玄學語境下的江州經學
與陶淵明詩學的悲劇美學思想
第一節 高蹈:把生命抵押給死亡“賭”一種人格聖潔
第二節 江州經學在玄風下的死灰復燃
及陶淵明在經學與玄學中的選擇
第三節 烏托邦對隱逸睏頓的裝飾與詩:
鑒照詩人隱逸的象徵與文本
第十八章 論“內儒外道”的人格類型:
劉勰詩學人格的心理透視
第一節 闡釋主體是從悖立走嚮整閤的轉換中介
第二節 劉勰詩學的“文之樞紐”
與“宗經”、“徵聖”、“原道”
第三節 劉勰詩學的內儒層麵:“聖人之道”
第四節 劉勰詩學的外道麵層:“自然之道
第五節“人文”――主體論
與“自然之文”――方法論
第十九章 再論“內儒外道”的人格類型
第一節 從陳子昂的“儒道兩相妨”到詩聖――杜甫
第二節 柳宗元的“先‘六經’而後莊周”
與慰藉失敗靈魂的再度皈依
第三節 經學的變體:理學與心學
第四節“天道”與“人道”:
理學大師“內儒外道”的人格互補類型
第五節 心學大師王陽明:
一個追隨著陶淵明的詩魂
第二十章 終極緣光:西方詩學本體論
的“嚮日式隱喻”
第一節 卡西爾:語言隱喻權力的轉換
第二節 柏拉圖:“穴居人”的思想視域
與“嚮日式隱喻”
第三節 西方:“邏各斯”―“理念”―“上帝’
的隱喻美學
第四節 培根:隱喻的“四種假象”
與隱喻是詩學形而上學的問題
第二十一章 儒傢詩學的“嚮日式隱喻”
與隱喻美學作為―種官方的話語權力
第一節 東方詩學的“嚮日精神”
與《四庫全書總目》的“經,如日中天”
第二節“嚮日情結”與緣光在本體上
是詩學主體無可迴避的前理解
第三節 韓愈的“修其辭以明其道”
與“經”―“聖人”的隱喻美學
第二十二章“詩言誌”:一個關涉隱喻的詩學命題
第一節 東方詩學文化傳統中“詩學”概念的追蹤
第二節“詩”與“誌”在互為訓釋中組接的意義鏈
第三節“詩言誌”的隱喻內涵
與詩是書寫使意義齣場的文本形式
第二十三章 東方詩學命定的劫數
與東方學者對經學中心主義的解構
第一節“詩言誌”在批評與創作兩個層麵
對經學隱喻的執行
第二節 儒傢詩學批評命定的劫數:
對“六經”話語權力隱喻的承諾
第三節 儒傢詩學是一種隱喻的“磨蝕”:
道德理性對審美感性的替換
結 尾“邏各斯”之父與德裏達:人的終結
論文主要引用書目一覽錶
後 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