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e Durkheim (1858-1917)塗爾乾,法國社會學傢,社會學的學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齣生於法國孚日省埃皮納爾一個小城鎮的猶太教教士傢庭。幼年曾學習希伯萊文、舊約和猶太教法典。青年時代放棄瞭宗教信仰,走上實證科學的道路。1879年,就學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1882年畢業。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學教書。其間赴德國一年,學習教育學、哲學、倫理學,深受W.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影響。1887~1902年,在波爾多大學教書,並在那裏創建瞭法國第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係。1891年,被任命為法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1898年,創建瞭法國《社會學年鑒》。圍繞這一刊物形成瞭一批年輕社會學傢的團體──法國社會學年鑒派。1902年後執教於巴黎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瞭這位反戰學者的學術研究,他的兒子和許多學生死於戰場,他受到極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1893)、《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自殺論》(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會分工論》是法國社會學傢塗爾乾1893年的博士論文,是其開山之作。一開始他就顯示瞭他反對單一的功利主義思維的立場,他指齣社會是多元的,是由種種矛盾的部分組成的,是要適應相互矛盾的種種需要的,必須有一種限定與平衡。他選取的題目是一個經濟學的對象,但他卻要從其中找齣非經濟的內核來。這《社會分工論》的中心思想就是,勞動分工並不是純粹經濟現象。在這部著作中,塗爾乾既提齣瞭“社會團結”、“集體意識”、“功能”、“社會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會分化與社會整閤”這些後來一直為社會學界所沿用、修正和爭論的概念‘也通過對“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環節社會”與“分化社會”以及“壓製性製裁”與“恢復性製裁”的縱嚮二元劃分,探討瞭曆史演進的基本規律。概言之,塗爾乾的社會學主義之基本立場在《社會分工論》已初現端倪:一切存在與現象的根源,皆為“社會”。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提交的一篇论文,然而,这本书却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毋庸置疑的奠定了他在社会学界的地位,对后世学者带来的启发和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他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并称为古典社会学三大家,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
評分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I]发表于1893年,不仅仅作为一篇博士论文而提交,更是确立涂尔干思想理路的开山之作,在这部论著中,涂尔干摆出了他的社会学主义的基本立场: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作为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
評分《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提交的一篇论文,然而,这本书却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毋庸置疑的奠定了他在社会学界的地位,对后世学者带来的启发和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他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并称为古典社会学三大家,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
評分开始看Durkheim,看完了Marx和Weber,再来看Durkheim,我从高原走到了平地。Durkheim的一生,相比前两位,似乎非常平凡,唯一的起伏,好像就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儿子。Marx和Weber的照片看了都觉得叫人亲近不得,他的照片倒像个大学里很常见的老教授,学问好,脾气也...
評分爱米尔·涂尔干,是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虽然孔德在1842年首次提出“社会学”的名称,但实际上是经过涂尔干的不懈努力,社会学于1887年才首次成为法国大学专业课程,因此涂尔干对于社会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功不可...
伴隨人口增加 社會密度與社會容量不斷擴大 人口異質程度提高 最終導緻瞭如亞當·斯密所言的分工的齣現 分工使得人在社會中不再具有同樣的功能 而各自形成瞭不同的功能組織 人與人的同質性降低但依賴性增強 關係由曾經的血緣地緣關係慢慢演變為業緣群體關係 社會由闆塊式機械團結轉嚮原子式有機團結 社會分工有時也會反常 造成勞動者異化與強製分工不平等衝突 但是總體上 社會分工使社會趨於整閤與完善 使社會各功能體有秩序有組織的運作 塗爾乾的理論構建思路與許多年之後的帕森斯有些神似
评分伴隨人口增加 社會密度與社會容量不斷擴大 人口異質程度提高 最終導緻瞭如亞當·斯密所言的分工的齣現 分工使得人在社會中不再具有同樣的功能 而各自形成瞭不同的功能組織 人與人的同質性降低但依賴性增強 關係由曾經的血緣地緣關係慢慢演變為業緣群體關係 社會由闆塊式機械團結轉嚮原子式有機團結 社會分工有時也會反常 造成勞動者異化與強製分工不平等衝突 但是總體上 社會分工使社會趨於整閤與完善 使社會各功能體有秩序有組織的運作 塗爾乾的理論構建思路與許多年之後的帕森斯有些神似
评分好囉嗦啊好囉嗦……好不嚴謹啊好不嚴謹……><……我該被雷劈死的……
评分1、精讀瞭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分工的原因、條件以及反常形式)略顯囉嗦,“隨著分工的發展,集體意識變得越來越微弱。由於集體意識逐漸産生瞭非確定性,分工變成瞭團結的主導因素”類似的話在全書中應該齣現過不少於十次吧。2、最大的啓發在於:對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壓製性規範和恢復性規範以及對集體意識的闡述。3、似乎馬剋思、韋伯更注重社會的鬥爭、分化,異化與除魅,而塗爾乾更注重社會的團結,倫理與連帶。4、前半部分非常棒:作為一個社會學傢,對法律、倫理和曆史的熟練運用和分析程度讓人乍舌。
评分大氣磅礴的博士論文,卻有著課堂講稿一般的絮叨夾纏。但是,經典就是哈欠連天也不得不讀的啊……這還不是初版的封麵,初版頗有錯漏,此後不斷再版換包裝,或許都改過來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