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邦新造

旧邦新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章永乐
出品人:
页数:214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2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9948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章永乐
  • 晚清民国史
  • 政治学
  • 近代史
  • 政治哲学
  • 民国
  • 旧邦新造
  • 中国历史
  • 文化转型
  • 现代性
  • 思想史
  • 民国史
  • 知识分子
  • 国家建构
  • 文明复兴
  • 改革叙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于一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作者简介

章永乐,常用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年),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国宪法与行政法。

目录信息

目录
序言: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汪晖)
导言
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共和转型:四国比较
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协”:过程、意义与局限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
第四章 共和的诤友: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
第五章 首届国会的解散与总统集权的诞生
第六章 渐行渐远的君主立宪制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5p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文学色彩过强的说法,它无法准确地告诉我们是何种共和观念,影响了哪些人,有多深。 6p 陈独秀:并不是君主制没有民意基础,而是候选人难孚重望。 7p 法国大革命造就了旧制度都难以企及的中央集权,而辛亥革命却释放出了更多的专制者。 14p 宪政...  

评分

现代革命与宪法往往联袂出场。革命需要宪法作为总结或终结,宪法也需要革命给予动力与契机。1688年的光荣革命虽未修出成文宪法,但《权利法案》、《三年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还是革新了古老宪法传统,稳步实现了激进政治变革。美国革命则像是场制宪实验,各殖民地或州的制...  

评分

评分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高全喜立宪时刻的续编,是运用法学角度来谈论1911-1917年民初宪政的失败过程 最近出版的莫里循直击辛亥革命,论文集清代满汉关系研究,路康乐的满与汉等等诸多书籍都从史料上补充论证了高全喜立宪时刻论证的正确性。袁世凯其实在清末之际,一直认同中国适...  

评分

《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作为《旧邦新造》的书序,实则可以独立成篇,在序文中作者提出了独立的问题,也做出了独立而有见地的解答。晚清和民国的历史和政治思想研究让诸多学者乐此不疲,尤其是1911-1917年间围绕着晚清覆灭和建立民国(包括袁世凯的北洋政府)的诸多政治实...  

用户评价

评分

汪晖的序言适当地拨正全书的基调,重申革命与人民。作者对康梁两位维稳大师的解读还是令人信服的。

评分

一本揭示民国初年国家建构与宪政演变历程的书,有别于国内传统的革命史观对于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问题的评价,本书就认为立宪派介入这次辛亥革命提出“五族共和”这个中华民族1.0版本实际上对冲了南方革命党内部的汉民族主义倾向从而防止了国家解体的情况发生,而《清帝逊位诏书》就以以“大妥协”的方式维持了这种国家的延续,然而这也只是在一个脆弱的基础上;国民党的主权在民与康梁的主权在国论之争实质上就是卢梭的公民宗教同施密特的政治神学的争斗(人民主权VS人格化利维坦),康梁设计的宪制方案实际也算是对于君宪方案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共和化改造。那么袁世凯错在哪儿呢?他错在在晚清军权与财政下移、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情况下,还要走向帝制,严厉排斥了地方精英、革命党乃至北洋军人的政治参与,最终也只能落到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评分

新邦旧造

评分

最有趣的是对《清帝逊位诏书》这一一直被忽略的政治文件的宪制意义的分析。作者认为,《诏书》及相应的优待条件是各派大妥协的结果,通过《诏书》,清代与民国保持了法统的延续性,从而民国可以正当地继承清代多民族共存的基本疆域,其意义不容低估。但“大妥协”为共和政治打下的基础是很薄弱的,南北方对主权的理解并不一致。而宪制问题最终回避不了政治整合、国家建设,只有旧邦新造,宪制才能找到现实的基础。

评分

民初政治的绝对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