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乐,常用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年),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国宪法与行政法。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于一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课本上我们就学过,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因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使得革命不彻底,被袁世凯代表的反动北洋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果不其然,袁世凯由放弃共和回到帝制、张勋迎立废帝,但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最终失败。直到五四运动爆发,...
评分本文是对《旧邦新造:1911-1917》的评述,原载《法律书评》第11辑,作者张泰苏现为杜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译者吴景键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毫无疑问,章永乐的《旧邦新造:1911-1917》(后文简称《旧邦新造》)一书是中国宪政史领域近些年来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其他一...
评分本文是对《旧邦新造:1911-1917》的评述,原载《法律书评》第11辑,作者张泰苏现为杜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译者吴景键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毫无疑问,章永乐的《旧邦新造:1911-1917》(后文简称《旧邦新造》)一书是中国宪政史领域近些年来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其他一...
评分《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作为《旧邦新造》的书序,实则可以独立成篇,在序文中作者提出了独立的问题,也做出了独立而有见地的解答。晚清和民国的历史和政治思想研究让诸多学者乐此不疲,尤其是1911-1917年间围绕着晚清覆灭和建立民国(包括袁世凯的北洋政府)的诸多政治实...
评分这本书体现了新一代学人以更公允的眼光破除“想当然陈见”的锐意,深入反思辛亥革命中的多民族王朝与共和国之间的断裂和连续性问题,试图理解当时受制于结构性制约的各方力量做出的历史选择,是对革命胜利者时候目的论的自我追认以及今日流行的革命后悔派的双重回应,为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走向提供历史的参考。门槛不高,论述清晰,引人入胜。此外,读后颇感:康梁真乃维稳大师,袁世凯则是“国情论”的信徒,而《走向共和》作为历史演义,虽颇有可赞之处,却也有误人之危险。
评分民初建国史及政权史的宪法学分析。视角较新颖,论点较超然务实。(1)清朝民国的主权法统转移(2)南北妥协与国家统一(3)乱世中的政权组织(4)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康有为(5)老袁到底只懂权术不懂政治(6)皇帝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结论:俱往矣,我党才是大赢家!
评分一本揭示民国初年国家建构与宪政演变历程的书,有别于国内传统的革命史观对于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问题的评价,本书就认为立宪派介入这次辛亥革命提出“五族共和”这个中华民族1.0版本实际上对冲了南方革命党内部的汉民族主义倾向从而防止了国家解体的情况发生,而《清帝逊位诏书》就以以“大妥协”的方式维持了这种国家的延续,然而这也只是在一个脆弱的基础上;国民党的主权在民与康梁的主权在国论之争实质上就是卢梭的公民宗教同施密特的政治神学的争斗(人民主权VS人格化利维坦),康梁设计的宪制方案实际也算是对于君宪方案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共和化改造。那么袁世凯错在哪儿呢?他错在在晚清军权与财政下移、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情况下,还要走向帝制,严厉排斥了地方精英、革命党乃至北洋军人的政治参与,最终也只能落到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评分此书非常有趣,堪称高级五毛
评分最有趣的是对《清帝逊位诏书》这一一直被忽略的政治文件的宪制意义的分析。作者认为,《诏书》及相应的优待条件是各派大妥协的结果,通过《诏书》,清代与民国保持了法统的延续性,从而民国可以正当地继承清代多民族共存的基本疆域,其意义不容低估。但“大妥协”为共和政治打下的基础是很薄弱的,南北方对主权的理解并不一致。而宪制问题最终回避不了政治整合、国家建设,只有旧邦新造,宪制才能找到现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