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邦新造

旧邦新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章永乐
出品人:
页数:214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2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9948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章永乐
  • 晚清民国史
  • 政治学
  • 近代史
  • 政治哲学
  • 民国
  • 旧邦新造
  • 中国历史
  • 文化转型
  • 现代性
  • 思想史
  • 民国史
  • 知识分子
  • 国家建构
  • 文明复兴
  • 改革叙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于一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作者简介

章永乐,常用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年),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国宪法与行政法。

目录信息

目录
序言: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汪晖)
导言
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共和转型:四国比较
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协”:过程、意义与局限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
第四章 共和的诤友: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
第五章 首届国会的解散与总统集权的诞生
第六章 渐行渐远的君主立宪制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5p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文学色彩过强的说法,它无法准确地告诉我们是何种共和观念,影响了哪些人,有多深。 6p 陈独秀:并不是君主制没有民意基础,而是候选人难孚重望。 7p 法国大革命造就了旧制度都难以企及的中央集权,而辛亥革命却释放出了更多的专制者。 14p 宪政...  

评分

现代革命与宪法往往联袂出场。革命需要宪法作为总结或终结,宪法也需要革命给予动力与契机。1688年的光荣革命虽未修出成文宪法,但《权利法案》、《三年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还是革新了古老宪法传统,稳步实现了激进政治变革。美国革命则像是场制宪实验,各殖民地或州的制...  

评分

这本书是紧接高全喜的立宪时刻之后阐述民初宪政失败过程原因的一本巨著,比高书史料更全面,立论更客观,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民初宪政历史的学术著作. 两党革命历史观的长期叙述把袁世凯和其北洋系塑造成民初政治的破坏者,而这本书正本清源让我们能看到谁才是民初宪政真正的...  

评分

5p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文学色彩过强的说法,它无法准确地告诉我们是何种共和观念,影响了哪些人,有多深。 6p 陈独秀:并不是君主制没有民意基础,而是候选人难孚重望。 7p 法国大革命造就了旧制度都难以企及的中央集权,而辛亥革命却释放出了更多的专制者。 14p 宪政...  

评分

初中历史课本上我们就学过,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因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使得革命不彻底,被袁世凯代表的反动北洋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果不其然,袁世凯由放弃共和回到帝制、张勋迎立废帝,但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最终失败。直到五四运动爆发,...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初建国史及政权史的宪法学分析。视角较新颖,论点较超然务实。(1)清朝民国的主权法统转移(2)南北妥协与国家统一(3)乱世中的政权组织(4)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康有为(5)老袁到底只懂权术不懂政治(6)皇帝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结论:俱往矣,我党才是大赢家!

评分

一本揭示民国初年国家建构与宪政演变历程的书,有别于国内传统的革命史观对于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问题的评价,本书就认为立宪派介入这次辛亥革命提出“五族共和”这个中华民族1.0版本实际上对冲了南方革命党内部的汉民族主义倾向从而防止了国家解体的情况发生,而《清帝逊位诏书》就以以“大妥协”的方式维持了这种国家的延续,然而这也只是在一个脆弱的基础上;国民党的主权在民与康梁的主权在国论之争实质上就是卢梭的公民宗教同施密特的政治神学的争斗(人民主权VS人格化利维坦),康梁设计的宪制方案实际也算是对于君宪方案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共和化改造。那么袁世凯错在哪儿呢?他错在在晚清军权与财政下移、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情况下,还要走向帝制,严厉排斥了地方精英、革命党乃至北洋军人的政治参与,最终也只能落到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评分

封设有点意思

评分

速读。对近代史“帝国范式”研究的重视、辛亥革命前后主权连续性的新解释和对“主权在国”学说的再考察是全书重头戏,逐渐摆脱了传统革命历史叙事的窠臼,以更为广阔的视野重新定位了“大妥协”的历史意义,对国民革命时期国家法理的连续做了重新梳理,部分观点颇为犀利。缺点在于对保守立场不加反思地投怀送抱,缺少足够成熟的规范性政治哲学理论支撑,导致最终显现出一种怪异忸怩的怀旧之情。文末将“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作为靶子大加鞭挞,无论理论还是史实材料支撑,对主权学说之内外区别的忽视导致对语境中政权的合法性缺失几近失明,反倒误解了此中深意,其“保皇”倾向可能引发的实践后果颇为值得警醒。汪晖所作序言中有关行政权力与政治整合之间关系的评论颇为值得深思。

评分

民国百年回首再望。章以宪政史的维度创建性得发现了亡清与民国得主权连续性,而也正是因为此,中国才能继续以统一得疆域与政权进行国家再造。北洋集团具有实权但却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纪律意识得组织最终崩解。南方政府虽然具有法统但却为了一己之利辩护其虚伪之共和。从精英到社会总动员,中国得路还长。20141211如是两年过去了,趁着王奇生老师的讨论课又重新翻了一遍,也读了章永乐老师二三两章的修改稿,尽管历史系的同学们讲了好多史料上的局限,也指明了这本书的现实关怀,政治系的同学们也会发现这本书大多仅仅是使用了一些政治学的概念而没有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历史本身就是当代人的观念在那一时期的投射,章永乐试图找寻帝制终结以后的主权连续性,这是一种追寻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关联的努力,至少从这一观念出发的宪法学解释尝试是成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