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事之影响,已远逾当时人之人身经验。本书和黄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较好地体现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
黄曾经是我上初中时最喜欢的作者,大历史的教诲也一直铭记。 但近来再读这本书,却也感到寡味。 历史是一个什么东西,历史是工具。每一代人为着自己的现世需要写出东西对前人的故事任意塑造和编排。大历史观的意义在于给出一条线索,告诉你“事实”前后矛盾人物面孔多样都是小...
评分 评分黄仁宇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缺乏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技术手段(用原话说就是缺乏“数目字管理”),以至于各种政策是自上而下凭空架设的。儒家向来重质不重量,认为只要有道德和“刚健有为”,就一定能成功,然而黄仁宇先生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性缺陷不是可以单纯依靠...
评分我读历史方面的书,应该是柏杨先生的在先,黄仁宇先生的在后,但是二位的独特的历史观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映像。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两位先生的特点,那就是柏杨“人性”,黄仁宇“政经”:) 在《河畔谈历史》中,黄仁宇先生这个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原各朝各代的兴衰,...
评分不好意思,读完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去沽钩他更多著作,才知道先生已作古数年。因书而慕人,回想起如何知道黄仁宇,还是非典时老狗哥借给我一堆书看,其中吴思《潜规则》中多次提到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而且百般断章取义,旁征博引,不胜其烦,我当时就觉得陪你炒...
2006.1 阅
评分这本书是黄仁宇在1987-1989年发表的一些文章的合集,所以整本书缺乏系统性。读完这本书后,发现黄仁宇的见解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可能来自他的教育背景),有些观点的推导缺乏基本的逻辑性,也过于强调经济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评分黄仁宇有时候也挺那啥的。
评分黄仁宇的表达总给我一种感觉,即在不要切处颇大刀阔斧、言辞利索、坚定有力...但每每到了原则关键的观点上,就忽然软软糊糊的过去了。
评分2011-11-9 在领导桌上发现了这本心怡已久的书,一翻之下果然爱不释手,借阅几日,非常可惜不能在上面又图又画。唉!好在卓越有卖,若真好就进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