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本书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小集团可以为共同的集体利益提供低于最有供给水平的集体物品且提供这种物品所应分担的责任存在“以小欺大”的现象;但是大集团由于存在搭便车等问题很难为集体物品(目标)采取一致的行动。但是如果在具体的某类大集团中采取强制、选择性激励就可能...
评分奥尔森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的。传统的看法认为“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的利益”,比如马克思的阶级观、民主国家中的“罢工”行为等。但是奥尔森教授从理性的“个体”展开研究之后,认为在大规模群体的集体...
评分众所周知,梁文道在我心目中,是和余秋雨并蒂的文化奇葩。追根溯源,是因为一次看凤凰卫视,不知聊什么话题,梁文道突然脸一沉,正色道:直到今天,我仍然坚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说完,他深深凝望了一下摄影机镜头,仿佛在说:看到没有,我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
评分 评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我们往往只停留在故事本身的趣味性上,而忽视了它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在一个群体中,随着人数的增多,人们主动为集体贡献的意愿会不断降低。” 我们生活中也到处是这样的例子...
主要观点在第一二章就基本展现,本书可以联系《乌合之众》一同阅读。在经济学理性的语境下,大型集体是很难通过成员的努力去为集体取得利益的。因为大型集体往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且个体成员的行为无法对集体产生任何大影响,因此集体成员无论付不付出成本都会取得产品,那么成员肯定会理性选择不付出任何成本去占有公共产品,因此越大的集体越无法令成员去一起努力为集体谋取利益。相比之下,特权集团或者小集团,由于有主导核心的存在,主导核心付出较大的成本支撑集体运行,如果集体成员不付出成本就面临核心退出的威胁,因此特权或小集团得以正常运行。这就意味着除非有强制措施或者非公共物品的激励,所谓大家联合起来谋福利是不可能实现的。
评分看完后觉得其实主要看前两章就行了。另外,感觉翻译得不是很好。
评分当读历史书了 ; 翻译有些问题 “行会”翻译成“行业俱乐部” 好现代的词 其他有些也不通顺
评分搭便车理论。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1强制性,2选择性刺激,3减少分利者。另外,对初级集团次级集团的划分依据与通选课上学到的不一样。
评分基于理性人的搭便车理论,集团越大,越需要选择性激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