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经由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和二者互动过程的分析,作为个人经历的微观事实与宏观的社会历史结构之间得以建立联系,我们也可从中获得作为一种文明及其转型过程、机制、逻辑和技术的洞察。
郭于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口述历史研究;关注社会,主要著作有《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仪式与社会变迁》(主编)、《在乡野中阅读生命》等,及《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等论文多篇。
1,布迪厄等作者以深切的悲悯之心和细致的关注、耐心的倾听走进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并由此承担了社会学研究的政治使命和道德意涵——展现普通人的社会疾苦并通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根源。P2 2,“许多最接触个人私密的喜剧场面,隐藏着最深的不满、醉独特的痛苦。男...
评分1,布迪厄等作者以深切的悲悯之心和细致的关注、耐心的倾听走进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并由此承担了社会学研究的政治使命和道德意涵——展现普通人的社会疾苦并通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根源。P2 2,“许多最接触个人私密的喜剧场面,隐藏着最深的不满、醉独特的痛苦。男...
评分 评分《倾听底层》作为一本论文集,收集了郭教授从96年到08年来的一部分社会学论文。涉及的范围从对陕北骥村自土改,至人民公社化运动,国家通过怎样的权力技术构建阶级意识,形成国家对农村基层的全面统治,阐述政治运动中仪式的重要作用,再到对上世纪90年代中国拥抱市场化农...
书中有几大部分:1、关于土改中权力通过“诉苦”的技术如何构建了农民的阶级和民族意识,如何让无所归因的苦难成为批斗地主富农的武器;2、农村妇女、农村“受苦人”和村里小姓如何通过国家权力的支持通过以土改为典型的运动获取地方优势地位和归属感;3、政治运动中仪式的关键作用;4、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民的困境;5、农村养老问题。写得精彩的还是关于土改的那几篇。但全书是由若干论文组成的,注释太简略,很多可以用日常用语的文字经常使用术语,结集时未对大段的重复段落处理,可以算是白璧微瑕吧。
评分我愿意推荐给考古学专业的诸位。对于有充分田野经验的学者而言,本书各篇的主题和分析并没有太大的惊喜;但是,让我们掩卷深思一下:考古学应不应该做成过去式形态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如果是的话,就明白我们的差距和努力方向了。
评分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评分让人沉重又兴奋地一本书,内容很沉重。兴奋的是发现了可以参照的研究范本,和相关参考文献
评分“个体性即社会性,最具个人性的也就是最非个人性的。个体遭遇的困难,看似主观层面的紧张或冲突,但反映的往往是社会世界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方法论很有意思,但是书中收录的论文却有不少与此论点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同时,由于是论文合集,所以严重的重复(尤其在第一部分)让人不能忍受。四星减一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