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於華,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社會人類學、農村社會學、口述曆史研究;關注社會,主要著作有《死的睏擾與生的執著——中國民間喪葬儀禮與傳統生死觀》,《儀式與社會變遷》(主編)、《在鄉野中閱讀生命》等,及《心靈的集體化——陝北驥村農業閤作化的女性記憶》,《作為曆史見證的“受苦人”的講述》等論文多篇。
本書主要采用人類學田野作業和口述曆史方法相結閤的方式,描述和探討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作為社會下層的普通人——農民(包括農村女性和老人)、農民工、城市失業下崗工人等群體的生活經曆和實踐活動。經由國傢-社會關係視角和二者互動過程的分析,作為個人經曆的微觀事實與宏觀的社會曆史結構之間得以建立聯係,我們也可從中獲得作為一種文明及其轉型過程、機製、邏輯和技術的洞察。
这本书刚看完时浑身冷汗,我们小学时候老师最喜欢的就是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拳打脚踢而我们这帮小童作为观众非但没有害怕,反而觉得很刺激,并且从这种残忍的意识中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让老师放心的好学生的崇高感。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能完全摆脱这种对残忍的嗜好。这与郭于华老师...
評分﹣那“評價”的幾顆星,只是個人看這書時的感覺,絕無評價郭老師之意。最近才知道郭于華老師一直關心中國農村與底層的問題,對於真正關心生命的老師及人,我是特別尊重的。 ﹣這本書嘛,有一些十分前線的field work支撐,不少文章都是以陝北的村落作為基礎,闡述農村及49年以...
評分by孟雷 廖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间,中国社会底层的规模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弱势群体”成为了很多人的自我标签,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弱势群体”大多源于社会底层,这个底层究竟有多大?是否是一个可以用数字概括的群体?社...
評分“個體性即社會性,最具個人性的也就是最非個人性的。個體遭遇的睏難,看似主觀層麵的緊張或衝突,但反映的往往是社會世界深層的結構性矛盾。”方法論很有意思,但是書中收錄的論文卻有不少與此論點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同時,由於是論文閤集,所以嚴重的重復(尤其在第一部分)讓人不能忍受。四星減一星。
评分“個體性即社會性,最具個人性的也就是最非個人性的。個體遭遇的睏難,看似主觀層麵的緊張或衝突,但反映的往往是社會世界深層的結構性矛盾。”方法論很有意思,但是書中收錄的論文卻有不少與此論點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同時,由於是論文閤集,所以嚴重的重復(尤其在第一部分)讓人不能忍受。四星減一星。
评分反正實在是沒能打動我
评分關於“吃”的文化人類學思考、“弱者的武器”與“隱藏的文本”:研究農民反抗的底層視角
评分補記。郭老師一直特彆憤,從青到老。社會學研究需要這樣的激情,但不能隻有這樣的激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