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ISBN:9787108016065,作者:张新颖著
看张老师这本书的时候 ,想起了曾经的我 ,读文学作品,基本是关注情节 ,很少很少关注到作者,作者的思想,内心生活。主体性的体现。作者的主体性, 我的主体性,似乎都不是很关注。随着年岁的增长, 读书的增多,越来越关注我自己的主体性,看一本书都希望是和自己有共鸣的...
评分看张老师这本书的时候 ,想起了曾经的我 ,读文学作品,基本是关注情节 ,很少很少关注到作者,作者的思想,内心生活。主体性的体现。作者的主体性, 我的主体性,似乎都不是很关注。随着年岁的增长, 读书的增多,越来越关注我自己的主体性,看一本书都希望是和自己有共鸣的...
评分看张老师这本书的时候 ,想起了曾经的我 ,读文学作品,基本是关注情节 ,很少很少关注到作者,作者的思想,内心生活。主体性的体现。作者的主体性, 我的主体性,似乎都不是很关注。随着年岁的增长, 读书的增多,越来越关注我自己的主体性,看一本书都希望是和自己有共鸣的...
评分我首先想说的是,我不仅仅把这本书看作是有知识有见解的学术著作,我认为它还是一本有性情有灵魂的书。当然,要进入这本书的内心,还是要先从其知识和见解的外壳开始。 讨论“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在张新颖看来不能等同于“西方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不...
评分看张老师这本书的时候 ,想起了曾经的我 ,读文学作品,基本是关注情节 ,很少很少关注到作者,作者的思想,内心生活。主体性的体现。作者的主体性, 我的主体性,似乎都不是很关注。随着年岁的增长, 读书的增多,越来越关注我自己的主体性,看一本书都希望是和自己有共鸣的...
从一个极难把握的概念出发,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那就是偷懒。当张说现代意识“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2,然而一方面,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西方的文艺范畴,因此张下文的功夫就变成了论证中国主体的现代性——现代性本身却成了无需讨论的绝对前提。同样需要质疑的是,诚如王晓明指出《新青年》杂志的核心文化理念是对历史规律的意识的笃信8,是一种历史目的论,那么文中论述的作家的创作和生命经验被通约为一种现代性体验/现代意识,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于此,艾略特所谓“传统与个人才能”几乎可以轻易瓦解张的论述。毫无疑问,本书是在literary modernity研究浮夸风影响下的产物,失败的串线。BTW,张的语言很优美,每一篇都像散文,尤其是论新感觉派和张爱玲几篇。
评分敏锐但克制的笔法,张新颖的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沈从文所谓“抽象的抒情”是我思考过很久的一个命题,这书已经摸出门道了,但我觉得还值得深入下去,再深入下去。
评分敏锐但克制的笔法,张新颖的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沈从文所谓“抽象的抒情”是我思考过很久的一个命题,这书已经摸出门道了,但我觉得还值得深入下去,再深入下去。
评分从一个极难把握的概念出发,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那就是偷懒。当张说现代意识“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2,然而一方面,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西方的文艺范畴,因此张下文的功夫就变成了论证中国主体的现代性——现代性本身却成了无需讨论的绝对前提。同样需要质疑的是,诚如王晓明指出《新青年》杂志的核心文化理念是对历史规律的意识的笃信8,是一种历史目的论,那么文中论述的作家的创作和生命经验被通约为一种现代性体验/现代意识,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于此,艾略特所谓“传统与个人才能”几乎可以轻易瓦解张的论述。毫无疑问,本书是在literary modernity研究浮夸风影响下的产物,失败的串线。BTW,张的语言很优美,每一篇都像散文,尤其是论新感觉派和张爱玲几篇。
评分赶紧来学习一下导师的博论。这本书的主干部分大概成书于90年代现代性、现代意识之类的话题还是现代文学研究热门的时期,以概念串联起文学史上的各个案例不仅需要广阔的视野,更需要理论阐释能力,可以看出各章用功程度不同,有的紧扣主题,有的略显松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