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包括构成其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以及《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道德形而上学导论》(1785)等。
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纯粹理性批判》而言,我读过两个译本:李秋零的和王玖兴的。其中王的译本是 2018 年新出的,熟悉的人可能不多。李的译本不能说不好,译此书的都是些大佬,水平很难置疑。但从可读性上,李的译本算是比较差的,文句多有不合常情之处,读起来无形地感到吃力。王玖兴的译本则完...
评分对于善恶概念与实践(道德)法则的关系,康德指出,以往的道德学说大都以善恶概念决定行为意志,从而使意志所遵循的行为原则是以善恶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善恶概念成了道德法则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对此,康德认为,这样的道德学说最终都要以个人感受性作为其道德原则的起...
评分1.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的问题探讨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二者可结合为某种知识,其中,后者居主要地位(从这或许可以看出为什么康德只在实践理性领域作了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的假定,且说明这种假定不会扩宽思辨理性领域的知识范围)。 2.由于理性的要求,人类对知识的研究需要建立在...
评分 评分艰难读完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一种先验唯心论体系,大致围绕德性、幸福、道德律、至善、悬设(上帝、自由、不朽)一些基本的概念展开,还比较了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不同(前者可以对对象进行直观,而后者是实践意图的谓词规定)。总的基调是突出在道德行为方面与经验、感...
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是指作为自由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一个客体的表象。不同于理论理性的对象,以自由的原因性而非自然因果性为前提的对象,这就是通常所谓善恶概念。实践理性的惟一客体就是那些善和恶的客体。要考察的是意志与造成对象的那个行动的关系而不单是意志与对象的关系。意志按照要达到的对象来规定行动,这就形成一般实践理性的活动。如果意志根据自身的先天立法来规定行动,这就是纯粹实践理性的活动即道德活动。前者虽然也是实践理性的活动,在追求自己的欲求目的时也要运用理性,但并不纯粹,这种善任何时候都将只是有用的东西,而它所对之有用的东西则必定总是外在于意志而处于感觉中的。后者才是真正完全取决于自由意志而不借助于外部欲求对象的。
评分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评分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是指作为自由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一个客体的表象。不同于理论理性的对象,以自由的原因性而非自然因果性为前提的对象,这就是通常所谓善恶概念。实践理性的惟一客体就是那些善和恶的客体。要考察的是意志与造成对象的那个行动的关系而不单是意志与对象的关系。意志按照要达到的对象来规定行动,这就形成一般实践理性的活动。如果意志根据自身的先天立法来规定行动,这就是纯粹实践理性的活动即道德活动。前者虽然也是实践理性的活动,在追求自己的欲求目的时也要运用理性,但并不纯粹,这种善任何时候都将只是有用的东西,而它所对之有用的东西则必定总是外在于意志而处于感觉中的。后者才是真正完全取决于自由意志而不借助于外部欲求对象的。
评分晦涩,难懂,紧接而来的是崩溃!只有在以后的若干年准备好对自己的思维再摧残一次时,才会有勇气重新拾起
评分是晏老师推荐的版本鸭,语言表达比较古雅,也有一点晦涩,但对照阅读问题不大,实践理性批判的页数不是很多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