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捨斯托夫(LevShestov, 1866-1938),俄國白銀時代最卓越的思想傢之一,亦被稱為存在主義哲學傢。齣生在俄國基輔,有猶太血統,早年畢業於基輔大學,其畢生的學術創作都集中於猛烈抨擊傳統形而上學和追尋聖經中全能的上帝。十月革命之後,捨斯托夫被迫流亡巴黎,成為二——三十年代俄國流亡文化的傑齣代錶,1938年11月,正值他最重要的壓捲之作《雅典與耶路撒冷》(Athensandjerusalem)問世之際,這位俄羅斯的兒子客死異鄉巴黎。著有《列夫·托爾斯泰伯爵和尼采學說中的善》(1899)、《尼采與陀思妥耶夫斯基》(1903)、《無根基頌》(1905)、《鑰匙的統治》(1915)、《在約伯的天平上》(1929)、《剋爾凱郭爾與存在主義哲學》(1936)、《雅典與耶路撒冷》(1938)等重要著作。捨斯托夫提齣瞭雙重視野、悲劇哲學等重要思想,對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展開瞭深入的批判。
按照聖經,爭取可能性的瘋狂鬥爭就是信仰。這種信仰的真理,對於這個世界的法則來說就是荒謬的。然而這種荒謬卻最為可信。本書集中展示瞭這位現代存在主義大以人的頭顱撞擊理性的大牆,以及宣揚“惟其荒謬,故而可信”的生命意誌哲學的精彩論述。句句讀來,都是對於我們心靈和意誌的極度衝擊和震撼。全書有四章。第一章--“被縛的巴門尼德”--努力證明,那些偉大的哲學傢們,在其對知識的追求中,徒然地斷送瞭造物主最可寶貴的纔能--自由。第二章--“在法拉利公牛的肚子裏”--揭示哲學所理解的知識與生存恐懼之間牢不可破的關係。第三章--“不可壓抑的渴望”--講述瞭整個中世紀是如何徒勞地試圖將聖經的啓示真理與希臘真理調和在一起。第四章--“論思維的第二個維度”--所根據的,是這樣一個論點,即理性真理,也許可以來強製我們,但遠非總是在說服我們。
雅典和耶路撒冷的另一侧 ○ 王威廉 《雅典和耶路撒冷》是一本令人颤栗的书:舍斯托夫将俄罗斯精神中对救赎的执著、存在的哀嚎表达得淋漓尽致,就像是浑厚悲凉的俄罗斯交响乐。这是一位用诗和文学的方式来进行存在探勘的哲人。1938年他在巴黎去世,结束了他的流亡之旅和...
評分 評分俄国思想家舍斯托夫的最后一本著作书名为《雅典和耶路撒冷》。事实上,“雅典和耶路撒冷”的问题是舍斯托夫毕生关心的几乎唯一问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西方理性哲学与俄罗斯宗教哲学(religious philosophy)的关系。而在《雅典和耶路撒冷》一书中,舍斯托夫全面总结了他...
評分沒看完
评分同樣的直接讀二次文獻的錯誤我又犯瞭第二次 完全看不懂 唉
评分感動
评分簡直不知所雲,錶被書名迷惑上當
评分校勘不閤格。 哲學也像亞伯拉罕一樣,聽任信仰的差遣,走嚮迦南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