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和矛盾重重,具有深刻的悲剧性。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 1859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罪与罚》(1866)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主要作品有《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群魔》(1872)、《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多线索小说:娜塔莎和阿辽沙的爱情,涅莉和斯密特的遭遇,万尼亚的经历和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活动。瓦尔科夫斯基是书中众多人遭受痛苦的根源。他一切为了自己,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自私、贪婪和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的本性。他觊觎工厂主史密斯的财产,勾引他的女儿,而后又将她抛弃。诬陷管家伊赫缅涅夫。他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破坏儿子阿辽沙和娜塔莎的婚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借助灾难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由此达到净化人们心灵的目的。娜塔莎对万尼亚说:“我只得继续受苦才能换取未来的幸福,痛苦能洗净一切。”忍受苦难可以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创作的基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人》中创造了两种爱。一种是一心为了他人的无私的爱,如万尼亚对娜塔莎的爱。在书中,万尼亚不仅不恨自己的情敌阿辽沙,反而经常帮助他,同时也帮助一直爱着的娜塔莎及她的父母;一种是为了金钱的虚假的爱,如公爵瓦尔科夫斯基的丑恶行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爱可以展示人的本质。他揭示了令人绝望的爱的悲剧因素,揭示了在生活道路上不能实现的爱。小说的结局“我”与娜塔莎仍旧没有结合。通常,陀思妥耶夫斯基给读者展示的正是这种没有结果的爱情,爱是绝对的悲剧,是人的分裂。
伊赫湎涅夫一家,涅莉和母亲,外公,包括“我”伊万都是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人,他们本可以幸福地度过一生,却遭遇恶魔,一生都饱受其苦。 而真正可怕的恶魔,不是杀人不眨眼,而是有着天使面庞,并为自己的残暴感到自豪,为自己的残忍寻找最合适的理论,把自己包装成合乎道德的人...
评分两天半的时间,我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是我读的第一部陀氏的作品。吸引我的是书名。 陀氏的故事都是那么的苦大仇深。可是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内心却非常的平静。黑暗,丑恶,荒谬,好人遭遇不幸,结局悲惨,坏人继续其骄奢腐败的生活,没有得...
评分伊赫湎涅夫一家,涅莉和母亲,外公,包括“我”伊万都是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人,他们本可以幸福地度过一生,却遭遇恶魔,一生都饱受其苦。 而真正可怕的恶魔,不是杀人不眨眼,而是有着天使面庞,并为自己的残暴感到自豪,为自己的残忍寻找最合适的理论,把自己包装成合乎道德的人...
评分两天半的时间,我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是我读的第一部陀氏的作品。吸引我的是书名。 陀氏的故事都是那么的苦大仇深。可是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内心却非常的平静。黑暗,丑恶,荒谬,好人遭遇不幸,结局悲惨,坏人继续其骄奢腐败的生活,没有得...
评分去年看的竟然忘得差不多了,就记得这个译本很烂。
评分长篇大段的对话,感觉是形容词堆砌出来的,但是不得不说形容词这么丰富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看一半,另一半以后再看。
评分托翁看后也赞不绝口 老陀放在今天也是编剧大师
评分“越是高尚的道德,其中包含的利己主义就越多。” 第一部的内容可看做是《白夜》的复刻,万尼亚这个老好人形象太过完美。陀翁的书原来这么通俗,大段的对白甚至有点啰嗦。角色性格看似简单,但读下去后会发现充满细微的狡黠。涅莉一家用万箭穿心的遭遇,换来娜塔莎一家的珍爱重圆。生活是个轮回。
评分不知道读完以后我应该是什么感受。只是读到公爵对万尼亚畅谈的宿醉之夜时,我真的想感叹一下,如此精致的利己主义,毫无顾忌、真诚的为自己谋利,我也想这样做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