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齐名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大师罗伯特•穆齐尔之名作!
二十世纪初,崩溃前夜的奥匈帝国。某军事寄宿学校。托乐思,十六岁,出身奥匈帝国一个高官家庭,性格内向,喜欢沉思默想,青春期的性渴望以及得不到指引的求知欲使这个敏感多思的少年陷入了重重困惑。他在不知不觉中与年长一些的同学赖亭和白内贝走到了一起,充当他们以大欺小、仗强凌弱的狗头军师。赖亭和白内贝发现了同学巴喜尼的偷窃行为,于是把他带到教学楼里的一个隐蔽的储藏室施以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托乐思从一开始就是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会不时地给赖亭和白内贝出些绝妙的点子,然后怀着既迷恋又反感的心态冷眼旁观这一切。不堪折磨的巴喜尼向他求救,托乐思一边表示拒绝和厌恶,一边却鬼使神差般和巴喜尼发生了肉体关系。随着赖亭和白内贝对巴喜尼的折磨不断升级,托乐思决定和他们分道扬镳……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作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大师之一,生长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十七岁进维也纳军事技术学院,一九○三年进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数学和物理;一九○六年出版长篇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获得好评;一九○八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放弃在大学任教机会选择了作家的职业,后又出版短篇小说集《协会》、《三个女人》以及剧本《醉心的人们》等。一九三○年出版潜心十年创作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第一卷,一九三三年又出版了第二卷。希特勒上台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一九三六年因中风险些丧命,由于疾病缠身,终未完成这部巨著。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五日,穆齐尔在瑞士日内瓦的寓所溘然长逝。穆齐尔生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没有个性的人》的重新出版,他才引起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掀起穆齐尔热,人们把他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
1.实际上这本书出版一年后就再版了四次,已经是畅销书了。作者穆齐尔也受此鼓舞放弃了大学教学的机会决心当职业作家。后来的“冷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个性的人》迟迟没能写完。所以作为一个“被重新发掘的作家”, 穆齐尔又是一个被过度放大的例子。绝大多数名著首先还是...
评分1.实际上这本书出版一年后就再版了四次,已经是畅销书了。作者穆齐尔也受此鼓舞放弃了大学教学的机会决心当职业作家。后来的“冷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个性的人》迟迟没能写完。所以作为一个“被重新发掘的作家”, 穆齐尔又是一个被过度放大的例子。绝大多数名著首先还是...
评分在图书馆偶然拾起一本书《学生托乐思的迷惘》,居然还蛮好看,里面的内容很唯心,让我忽然记起以前自己总是对很多事或物有说不清的奇妙感受,只是都被自己压制或者忽略了,可如今看来,唯物虽正确,理性虽好,但人活成计算机的样子(忘了之前听谁说过未来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
评分 评分发现豆瓣其实也是个很傻逼的地方,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说实话。 杜拉斯,昆德拉,还有个诺贝尔得奖主略萨? OK,谁爱读谁读去。 反正这书没什么吸引我的地方。 最后,日你妈的评论太短啊。 不知道老子走的是简洁风格么。
所以事物皆是(波粒)二象性的。所以穆齐尔其实是预言并延展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界最大的发现。
评分BL小说启蒙作,也是讲述少年的迷茫,似乎在年代上比后来他的好基友黑塞的《哈米鲁》和曼的《魔山》都早,很具有《托马的心脏》的风格
评分原作一般,翻译不好
评分非常好 昨晚躺在床上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理所当然梦到了一些hot stuff :)
评分一次精神的发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