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是俄国颓废主义文学流派的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优美、灿烂的景色描写和细腻、阴暗的心理描写相互交替,极端的个人主义哲学和俄国文学传统的现实责任感此起彼伏,欢乐的感官享乐态度和对整个存在的深刻怀疑精神处处对峙。这些鲜明的特点,让他在同一时期的作家中独树一帜,堪称俄国新兴文学作家的典型代表。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极为推崇阿尔志跋绥夫,他翻译作品数量最多的,他评论频率最高的,当首推阿尔志跋绥夫。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的一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他少小离家,散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旷野里的一棵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他光明正大地追求享乐,为所欲为。但他又很孤独、无聊、生活漂泊不定。
这一形象出现在俄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失落与沮丧的年代,因此被看成俄国文化精英之整体“堕落”的象征。
读了这本书。丽达和济娜失去贞操后的痛苦,让我记忆犹新。可见其对于一个女孩子的重要性。萨宁,总是那样的冷静,带着那么冷峻的眼光看着这是世界,感情无法左右其判断。他那种玩世不恭,对于人世间以及死亡的冷静,让我觉得可怕。没有人情味。我甚至开始渐渐喜欢他,而他最后...
评分 评分鲁迅极力推荐的作家的作品,他的深爱。 我只在这里谈我的读后感。 萨宁是个近乎英雄的人物。此处的“英雄”是指一个绝对有力,内心强大,态度清晰的人物。英雄不分善恶。我由衷的喜欢他,但是我知道作者比读者更明确萨宁所具有的真实性。萨宁是一个观念,是一个看似“不高于生...
评分其实萨宁和尤里是一个人,也就是作者,他生了两次,但只死了一次(尤里的死)。因为死过,他看开了一切假的东西,别人相对于他都陷入世界里,所以拯救别人就是让他去死,可别人都点背,只能生一次。所以萨宁就只好没劲的一个人走了去玩了。
评分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 《萨宁》的作者,阿尔志跋绥夫,是鲁迅先生非常推崇的一位俄国作家。鲁迅是第一个将阿尔志跋绥夫介绍到中国来的人,作者的这个译名也是鲁迅的首创。在外国作家中 ,鲁迅翻译作品数量最多的、评论频率最高的,就是阿尔志跋绥夫。他的作品经常体现出主人公在...
完蛋了。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要像《刀锋》一样了…萨宁和拉里挺像。而且阿尔志跋绥夫的语言真好啊,比毛姆要好。还是说老一辈的俄语翻译太牛了?
评分自由自在地就像旷野上的一棵树
评分“您知道吗,我真的不想死啊……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明亮、温暖的夜晚!……”他带着忧伤怨诉道,并将自己那张难看的、皮包骨头的脸转向尤里,眼睛里放射出不正常的亮光。“一切东西都活着,我却死了……您会觉得,您也应该觉得,这句话是陈腔滥调……而我却要死了。不是在小说里,不是在‘以艺术的真实’写出的作品里,我是真的要死了,这句话我可不觉得是陈词滥调。总有一天,您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要死了,我要死了,一切都完了!”
评分好作家,对人的分析到了不留情面的地步。人要穿衣裳,生活也要穿上各种观念、伦理的衣裳,阿尔志跋绥夫触及了衣裳背后的东西,并试图把它塑造成一种新的理想。不太好的一点是有时候过于铺陈,形容词太多。
评分“您知道吗,我真的不想死啊……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明亮、温暖的夜晚!……”他带着忧伤怨诉道,并将自己那张难看的、皮包骨头的脸转向尤里,眼睛里放射出不正常的亮光。“一切东西都活着,我却死了……您会觉得,您也应该觉得,这句话是陈腔滥调……而我却要死了。不是在小说里,不是在‘以艺术的真实’写出的作品里,我是真的要死了,这句话我可不觉得是陈词滥调。总有一天,您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要死了,我要死了,一切都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