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他的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1786年6月他0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歌德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出品人:
页数:462
译者:侯浚吉
出版时间:1997-01
价格:18.3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271880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歌德 
  • 文学 
  • 德国 
  • 德国文学 
  • 少年维特的烦恼 
  • 小说 
  • 子夜书社 
  • 外国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围绕他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使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他自己又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表达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因此,它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阵维特热,而且很快就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各国文学作品。

亲和力

爱德华和妻子夏绿蒂在田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邀请上尉和奥狄莉来家做客。两人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丈夫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之中……这部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对我来说,歌德首先是也永远是那个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歌德,而非《浮士德》抑或《玛丽恩巴德悲歌》的歌德。 《维特》一书的确切阅读时间已经记得不确了,大约是小学五六年级,又或许是初一的时候,大致就在那年头,十二三岁间。对于当时的阅读状态现在自然是无法忆起了...  

评分

我们每个人无论再坏,都一定有过一个绿蒂,都曾经是一个烦恼的维特。然而我们没有维特的那份勇气,我们不敢向毫无意义的生命说再见,我们高喊着“要坚强的活下去”而苟且偷生。自杀还是苟且哪个更勇敢?我不知道。 一次次的失意,一回回的绝望,终于让我们身上的维特死掉。不...  

评分

这两天重温一遍,依旧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第一次看完《少年维特的烦恼》的那段时间,总是时不时地出现莫名其妙的感慨。早在十年前,有一天同学告诉我说,她看了一本书叫《少年维特的烦恼》,故事不错,可是太闷了。于是,我在后来的日子里——捧着各种名著不分日夜的日子里,从...  

评分

首先说点题外话。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问世给死气沉沉的欧洲带来一股维特热,年轻人十分推崇维特,学习他的服饰,他的言谈和行径,甚至仿习自杀。上流社会的主教谴责歌德此举无疑是戕害无知的年轻人。对此,歌德的回应是:“世间有些大人物用大笔一挥就把十万人送到战场,其中...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小时候我觉得维特写得浮夸,倒是现在却读来隐隐痛心,结局更是不思议地泪湿眼眶。大概因为十几岁的我从未觉得爱情是得不到的,从来以为自己喜欢和喜欢自己的人是会永远不变的。少年怀抱爱情死去了,何至批驳?长久活下来的人生再也不会出现那样的纯粹与爱慕。更可以说,少年不死,爱情总归是要死的。关于亲和力,说教意味颇浓,不过引起我恶感的是对其"资产阶级社会婚姻批判"的评价,难道社会主义的平民婚姻全然是幸福吗?帽子容易扣,只是引人发笑。无论体制如何社会如何,婚姻最基本的关系都无非是一种结盟,维系它的是责任或利益,而非爱情

评分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评分

只看了《维特》,没看《亲和力》。

评分

小时候我觉得维特写得浮夸,倒是现在却读来隐隐痛心,结局更是不思议地泪湿眼眶。大概因为十几岁的我从未觉得爱情是得不到的,从来以为自己喜欢和喜欢自己的人是会永远不变的。少年怀抱爱情死去了,何至批驳?长久活下来的人生再也不会出现那样的纯粹与爱慕。更可以说,少年不死,爱情总归是要死的。关于亲和力,说教意味颇浓,不过引起我恶感的是对其"资产阶级社会婚姻批判"的评价,难道社会主义的平民婚姻全然是幸福吗?帽子容易扣,只是引人发笑。无论体制如何社会如何,婚姻最基本的关系都无非是一种结盟,维系它的是责任或利益,而非爱情

评分

维特真的是为了爱而自杀的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