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理论层面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体基本结构各个层次的构成、特征和功能等方面的精到论析,从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和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三个方面,清晰地勾勒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的基本面貌。并且,通过对《后汉书》列传著录文体及《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的详细考论,探讨了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的文化背景。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1,名为“文体学”,书里讨论的却是中古中国对“文”的切分,文体学的文和中古之文是两个概念。2,中国文体分类是有一样立一样,明明乱七八糟,没有章法,却一定要编出个“因文立体”的名目,做出一副和西方系统化分类分庭抗礼的架势,不够系统科学还有理了!3,一千字就可以说清楚的东西鸡巴写了一本书!
评分主要总结归纳了三大模块问题:文体的结构层次,文体的生成与分类;《文选》类总集的编撰研究。
评分浅尝辄止··
评分论文集,但总体似乎并不成系统。文体形态学从内外两层划出体制、语体、体式、体性四个层次。首篇总论有些文不对题,感觉像抛出概念后即陈列,没有细致阐释。最后两篇论文,巨多归纳性的文体分类对照表,《文选》《文心》体类序目表,十分精当。绪言说花了五年功夫,的确下力度很大。但引文文献二手居多,体系庞杂。另,才知道清水凯夫《新文选学》提出了《文选序》是刘孝绰代作,而曹道衡先生认为日古抄本尚留疑问。
评分据其后记,作者原本是要囊括历代,分别各体,构建一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只是后来恍然要“脚踏实地”“筚路蓝缕”,就写成了梳理材料的论文集(其中讨论《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选文范围的占了大半篇幅),诚然可免空疏之讥,但也因此散落一地难以统归了。私心还是以蒋寅《以高行卑》的处理方式为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