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理论层面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体基本结构各个层次的构成、特征和功能等方面的精到论析,从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和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三个方面,清晰地勾勒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的基本面貌。并且,通过对《后汉书》列传著录文体及《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的详细考论,探讨了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的文化背景。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稍嫌散乱
评分p215注释31把傅璇琮的名字写错了。虽然说一个前言就能把大致意思说清楚,后面的八篇论文还是从细节上做了很多发挥,而且各种表格的整理也着实费功夫,最后追溯到古人的思维这一点也是值得学习的。但我并不认为古人的观念里有像183页说的那样所谓的泛文学和纯文学的区分,不如说是社会性向与艺术性向的双向成体(详参颜崑阳的论文)。
评分论文集,但总体似乎并不成系统。文体形态学从内外两层划出体制、语体、体式、体性四个层次。首篇总论有些文不对题,感觉像抛出概念后即陈列,没有细致阐释。最后两篇论文,巨多归纳性的文体分类对照表,《文选》《文心》体类序目表,十分精当。绪言说花了五年功夫,的确下力度很大。但引文文献二手居多,体系庞杂。另,才知道清水凯夫《新文选学》提出了《文选序》是刘孝绰代作,而曹道衡先生认为日古抄本尚留疑问。
评分稍嫌散乱
评分需要再读的重要理论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