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印度作家。十六岁时离家,只身来到新德里,在学校主修建筑;毕业后做过记者、编辑,后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写作。三十七岁凭借《微物之神》成为第一个获得全美图书奖、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的印度作家,震惊世界文坛。
《微物之神》透过女性敏锐的心灵和孩童清澈的眼光,观察南印度一个小村庄的宗教、社会和历史,处处流露着深沉、古老的悲伤,但悲中却不见一滴眼泪,因为喀拉拉的女人和孩子早已流干了眼泪,生命中只剩下些许的苍凉,无可奈何的嘲谑、嘲笑沉溺在种姓阶级制度[黑暗之心]中妄自尊大的男人,但也嘲谑她们自己,因为除了自我嘲谑,她们实不在能做什么。这是一部让人欲哭无泪的小说。
我想,在看完第一节之后,你便能决定对这本书的爱恶。要不觉得那幅缓缓展开的图景丰润饱满,要不觉得腻味。我则匆匆上Albris下订单去了。 先不说书中那些浓稠的主题:种族、爱情、历史、政治、家族、东西文化冲突……来自东方的作家要想在西方文学界取得认同,是不能不描绘...
评分微物之神和卑微的神灵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一句几乎人人能看懂的句子,应该如何翻译,中间有着微妙的差别。我无法评判,只能比较。 小事情,卑微的事物。全书都在写着琐琐碎碎的事情,因为她说:人们能够谈论的只是细小的事情,重大的事情只能是尽在不言中。这是少有的用...
评分看过不少当代小说,这是唯一一本文字上算得上有风格的书。作者的文风独特,可比莎士比亚的绚丽,张爱玲的冷艳。许多小说或者有精彩的情节堆砌,但在文字方面能够令人品味无穷的就是这本了。 故事的情节本也非常跌宕,然而文字的魅力令人实在不忍匆匆读过。理想的文字便是这...
评分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人与我一样,容易在一种文字游戏中迷失方向。 只能说,洛伊的文字是有魔力的。这个故事如同一座迷宫,或者一个魔方,时间、空间、人物、顺序,都是被打乱的,混淆的,切割的。我无法用确切的文字去描述一个大概的走势——这不是亵渎与否的问题,而仅...
评分于是的评论写的很好,我基本没什么别的想说。比她多一星的原因是我被最后一章放倒了。这本书很适合潮湿的雨天。跳跃,细密,锦绣,同时如钝器般砸向人。整个故事有如缓慢的解密,中间是镂空雕花般的回忆——每个人的故事,阿穆的,恰克的,玛玛奇的,瑞海尔的,用一种河水般的调子诉说了起来,回忆和现在交织。坦白说我不欣赏这样的作品,私密,细小,繁盛的表达,若不是里面属于人的那种深切的隐隐的但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东西,大概只是流于平常吧。其实这书让我想起天文,需要慢慢的,慢慢的,沉入进去,我还是读的太快了。回学校后读原文吧。
评分翻译非常非常棒。觉得高潮都在最后的部分,那种爱的代价。全书节奏偏慢,确实需要静心品读。
评分意识流自由无拘,孩童视角下的变形狂欢瑰丽奇特。虽然有些不够克制,但瑕不掩瑜。在笼罩全篇的苏菲默尔之死的阴影下,是直到末尾才揭示的维鲁沙的悲惨死亡。而瑞海儿和艾斯沙,从开篇的分裂到最后的结合,中间横亘的是“轻快”的童年和“惨重”的经历,随年月累积而渐致两人如鲜血干涸般的麻木和无言。孩子的世界美丽易碎,他们的很多行为,比如把字倒过来念、和无机物的交流、对悲剧进行修改等,都是对外界压迫的反抗或逃避,然而这些在世间法则裹挟下都是脆弱不堪的。随着童年的摧毁,他们也退出了世界。打乱时空序列使得回忆倏然而至,挥之不去,使得已逝的人事重复着绽放和受创的过程,使得命运当空笼罩而人物显得卑微盲目。当最后阿慕对维鲁沙说“明天”时,虽然回应的是已知的悲惨命运,但小说仍保持着期盼的姿态,以文字的无言面向明天沉吟。
评分爱触发于爱的律法订立之前 而束缚却从文明的开端时便开始蛮横 。爱是没有错的 勇敢的姿态却也让爱人们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但在所有的一切开始之前 都是偶然 在那之后 所有人都成了受洪流波及的河岸的一部分 因着各自的恐惧欲望和悲伤 浑浊不明。
评分洛伊用文字作画。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那是关于爱、关于被制定的爱的律法:谁改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