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黄裳开始有意识收集师友辈作家、学人的手书墨迹。积之既久,渐具规模。张元济、沈尹默、马叙伦、邓之诚、周作人、许寿裳、沈从文、废名、茅盾、朱自清、巴金、冰心、曹禺、叶圣陶、俞平伯、钱锺书、杨绛等数十位现代名家皆应其约请题赠。十年浩劫期间,这批手迹与作者藏书一样难厄运,悉数籍没。“文革”后,这批私藏得以部分“珠”还,于是有了这组三十余篇“记幸”文字:随笔以作家、学人的手迹为缘起,或散记作者与其交游因缘,或述评其生平、创作、研究大端,或品藻其收艺风格,类乎师友记风神,而又兼具人物评传路数。而今,这些现代名家大多先后谢世,纸上烟云也化作历史遗存,于犹存的墨迹中重晤前贤,想见其道德文章,不无兴感。
黄裳,原名容鼎昌.一九一九年生.山东益都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四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并熟于版本目录学。结集有《锦帆集》、《关于美国兵》、《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银鱼集》、《翠墨集》、《清代版刻一隅》等三十余种,辑有《黄裳文集》六卷。译有《猎人日记》等。
写在《珠还》边上 终于有了一本新版的《珠还记幸》,文与图的完美交织,烘托出“明珠有泪,良玉生烟”的氤氲之美;天空地阔的疏朗版式,浸染成从容有致的氛围。再看作家出版社的《来燕榭集外文钞》,密如群蚁排衙,读来真是辛苦不尽。 ...
评分过去的纸张小页,随同那个时代逝去了。一代风云人物,过去的人情世故,离我们越来越远。小小纸页背后,是文人之间的笔墨交往,即使共和国之后身居高位,也不敢亦不能告别文人的习气,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吧。70年代之后生长的普通人家,已经失去了这种文化生态,代之而来的是...
评分读黄裳先生的书,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一方面他的旧作不断重出新版,一方面他总有新作从容应市,两者算起来难免让喜爱“黄书”的读者乱了方阵。倘若按行世的版本计算,芜杂凡三十余种,倒是洋洋大观的一种收藏喜悦。而这样多姿的版本状态,恐怕是黄裳作品的一个特色。惟其如此...
评分写在《珠还》边上 终于有了一本新版的《珠还记幸》,文与图的完美交织,烘托出“明珠有泪,良玉生烟”的氤氲之美;天空地阔的疏朗版式,浸染成从容有致的氛围。再看作家出版社的《来燕榭集外文钞》,密如群蚁排衙,读来真是辛苦不尽。 ...
评分话说当今,书出同源,天下大同,抄袭、嫁接、类似比比皆是,恨不能打翻书架、枪毙浆糊。读书是奢侈的享受,闲暇偶尔翻翻,时间和精力是一个方面,况且,现在值得认真读的书也比较少。正如说到诗词要看夏承焘,谈起唐史要看陈寅恪,经典虽然不多、不厚,也不故作深沉、装腔作势...
将近四十度的酷暑中读完此书,觉得真是一本消夏的佳作。应该感谢黄裳先生,以其记者的特殊身份,为那逝去的年代保存了一帧帧珍贵的剪影。除了影印了那么多优美的书法作品外,黄先生的见识和文笔也自可观,不落俗套。其优势尤其在于虽有好恶而无偏党,新旧学者,咸从奉手,就中所记如张元济、柳诒征等先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记钱钟书先生部分,尤有一篇跳出之感。钱先生真是一个老顽童啊。而这些纸上的蹁跹,曾经的风雅,真也就化作烟云一去不复回了。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筱堂记于宁乡梅家田。
评分《旧日红》毛边本001卖到4000多,不可思议。
评分在上海图书馆借阅的。
评分非常喜欢,印刷精美,真称得上是当代善本书
评分这本书的可看之处在收录的现代名流的手迹,和一些文人细故。中国文人有闲情之癖,不过闲情之笔其实早已没落了。黄老先生的文字疏而通,读起来明白有厚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