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科勒布鲁克,她在爱丁堡大学教英语文学,著有《新文学史》(1997)和《伦理学与再现》(1999)。她也发表了大量关于德里达、海德格尔、伊里格瑞、布莱克和福柯的文章。
译者简介
廖鸿飞(豆瓣id:猫科动物),男,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现为荷兰阿姆斯特 丹大学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生,主攻电影与哲学研究。在国内外发表有若干中英文论文,在学术期刊及电影专业网站迷影网(cinephilia.net)上发表有大量翻译文章。
This book not only introduces Deleuze's ideas,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ways in which his work can provide new readings of literary texts.
德勒兹的关键概念在于哲学是一种创造性的使用,而非对定见再现性的。定见是思想的惰性和失败,世界的差异性因定见被缩减为“类我”的存在物,既是减弱了思想的积极性质,又加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偏见——我们都是“一样的”——能够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彼此互动。定见从感知中抽象...
评分我是一个理科生。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思维已经习惯性地让我想要对任何一件事情找到源头和出处。否则就总觉得不安。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应该持有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更理性的态度,但,什么是理性?知道因果,亦或是自我安慰。 在我看来,实验室的生存之道就是找出一个恰当的,在合理...
评分#实体书#实在是感触很深,如何最大限度去思考和跳出预设,德勒兹给出来哲学上的回应,创造,生成概念。没有预先的脚本,标准,结构主义是认为事先有参考系实现再现构造,而在这里,拟像,仿真都是事实。我们应差异,而不是同一性,应该学会生成人-动物视角,人-女人视角看待生...
评分生成中为什么会有存在这样的错觉,为什么人更容易思考存在而不是生成
评分论文使人疯狂。
评分貌似准备出中译本。第四章值得一读,其余的也就那样了
评分flowing, becoming, desiring
评分生成中为什么会有存在这样的错觉,为什么人更容易思考存在而不是生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