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思维

野性的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中今日唯一健在者。

列维-斯特劳斯出生于1908年,青年时代爱好哲学,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嗣后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自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迄今。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nde Levi-Strauss)
出品人:
页数:303
译者:李幼蒸
出版时间:2006-1-1
价格:CNY 4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070179
丛书系列:列维·斯特劳斯文集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列维·斯特劳斯 
  • 结构主义 
  • 哲学 
  • 社会学 
  • 结构主义,人类学,符号学,考古学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未开化人类的“具体性”与“整体性”思维的特点,认为未开化人的具体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思维没有高下之分,而是互相平行发展,各司其职,人类的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与这两种思维 方式相符。书中涉猎广泛,论述方式别具一格,是一部具有哲学意趣的理论人类学专著。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野性的思维》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本来想找《忧郁的热带》这本书的,没有找到,同样是列维-斯特劳斯的著作,所以就借了《野性的思维》这本书了。对于我这种半吊子水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是挺难读懂的。毕竟列维-斯特劳斯除了是个社会人类学家之外...  

评分

(一)图腾具备逻辑性吗 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已经看到第二章《图腾分类的逻辑》,承接第一章《具体性的科学》,作者在第二章里探讨了原始部落里修补匠式的思维方式,是否含有西方现代意义上的逻辑。 图腾被原始部落用作划分各部族的标志,不同图腾被作为不同部族的标志,...  

评分

序P5 文化人类学:社会结构、神话结构、思维结构、历史结构。正如植物有“野生”和“园植”两大类一样,思维方式也可分为“野性的”(或“野生的”)和“文明的”两大类。野性的思维并非野蛮人的思维,而是一种未驯化状态的思维,以有别于为了产生一种效益而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  

评分

列维-斯特劳斯力图证明,原始的具体性思维与现代的抽象性思维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无高低上下之分,相反,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并行发展、各司其职,互相渗透补充。他还断言,人类艺术与科学活动即分别与这两种思维方式向符。 其实,原始思维并非理性的匮乏...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感觉老斯的视角的确很与众不同 这本书的确值得好好品味……越读越有意思 同时也越发觉得老斯绝不仅是一个人类学家 更是一个非常有理论独创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深度不是一般人类学家所能比拟的 想要透彻理解必须有相当的结构主义理论的功底才行……第一遍终于读完了 感觉有很多地方还没能理解 老斯的思想果然不是一眼甚至N眼看过去就能吃透的 必须静下心来仔细梳理、深入思考才行 今后会再找机会读它的 到时最好能做些读书笔记~

评分

任何对象都有着无数的特征,它与其它对象之间又产生无数的联系,每一种既定文化都可以把其中的某些特征和联系提炼出来。初到哈尔滨时,我根本搞不清当地人对“裤子”所形成的分类系统,“秋裤”这一流淌在我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承载了童心/母爱/青春骚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带有十足确定性所指的符码瞬间崩塌了。在重拾“野性的思维”的同时,我彻底沦为一些人所说的“不懂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者。

评分

第一章确实精彩

评分

第一章和最后两章最有用;“修补匠”与“工程师”思维方式的区分特别有启发;通过这本书,我才开始明确建筑师(或说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和所谓设计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对于设计来说,工具是什么,可操作之物是什么,对我来说,设计终于不再玄而又玄,而是切实可以训练,操作的;比起艺术家,建筑师虽然也介于两者之间,但我觉得它更靠近“修补匠”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那是一种区别于“工程师”思维的非线性方式,是对手边既有之物的重新组合,是一种具体性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看似迂回,实则与“工程师”殊途同归。我脑中不止一次想到两个人的形象,一个人不断地前行摘下果实放在路边;另一个人则在他身后不断地拾取,重组这些既有之物,使其别具意义。于是这两个人使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得以完整,得以拓展。这是两种不同的人,这是两种不同的创造。

评分

历史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离开我们,或者我们是由于思想的变化而疏离历史的。因为历史不再能被内在化从而失去其可理解性,即一种依附于暂时的内在性的虚假的可理解性。然而并不是说人能够或者应当使自己与这种内在性分离。他并不能这样做,而且他的智慧正表现在理解到他体验着这种内在性,而同时又认识到,他如此充分和强烈地体验着的只是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对于下一个世纪的人们,或许几年后的他自己会依然如此,而对于一千年以后的人们就完全不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