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学

城市建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本书是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罗西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出讨论了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破坏。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现代建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的研究对象。 本书将为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提供许多启发和教益,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发等专业很实用和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意] 阿尔多·罗西
出品人:
页数:220
译者:黄士钧
出版时间:2006-9
价格:4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12083985
丛书系列: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
图书标签:
  • 建筑 
  • 阿尔多·罗西 
  • 建筑理论 
  • 城市 
  • 城市建筑学 
  • 城市规划 
  • 城市设计 
  • 意大利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英文版前言

在意大利的建筑历史中,很早就有建筑师兼理论家的传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系统的论著已经成为某些建筑师陈述自己观点的特有方式。在维特鲁威(Vitruvius)写作模式的基础上,阿尔伯蒂(Alberti)创立了文艺复兴的写作模式。塞利奥(Serlio)和帕拉第奥(Palladio)又发展了这种模式。塞利奥的一系列著作如同一部建筑手册,从古代建筑一直写到对未来建筑的构想。与他本人那些已经完工的质朴作品相比,书中那些未被建造的设计方案更为重要。这些方案已经超出了本身作为设计作品的意义,因为它们被开始用来阐述许多建筑类型。这种写作模式后来为帕拉第奥所借鉴。在临终的前10年,帕拉第奥写下了有点儿像其生平简历的《建筑四书》。在书中,他重新绘制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和作品,以记录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无论是描绘古罗马的遗迹,还是重新绘制自己的设计方案,帕拉第奥都首先关注现有建筑原型中那些类型的起源、创新和变形。绘图和写作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因而成为建筑传统的一部分。

在意大利,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本世纪(指20世纪--编者注)。斯卡莫齐(Scamozzi)、米利齐亚(Milizia)和洛多利(Lodoli)等人的著作,更不用说最近帕加诺(GiuseppePagano)的论著和设计,自然都是这种传统的产物,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一书也不例外。为了理解罗西的建筑,我们还有必要去研究他的著作和绘图。《城市建筑学》一书与以往的论著很不一样,因为它一方面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论著一样,意在论述一种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又奇特地预示了罗西后来的作品。

建筑师撰写理论著作是意大利的传统,这篇前言的目的是向美国读者表明本书在此传统中以及在意大利60和70年代时期中的地位。本书由罗西的演讲稿和笔记组成,在1966年推出第一版;在那个学生们心怀不满的创伤年代中,它对城市的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论战性的批判。意文第二版连同新写的绪论于1970年出版。以后,此书被译为西班牙文、德文和葡萄牙文。1978年问世的意文第四版新增了图例。现我们以英文版的形式,重新发表这部著作以及在其出版历史过程中出现的所有补充材料,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认识此书产生和不断发展的特定文化背景;所有这些材料都是本书历史的一部分。采用这种方法,本书就能独特且平行地记录罗西在过去15年中,在绘图和其他论著中所发展的那些思想。本书因此也是一个"类比作品"。

英文版并没有对原文进行逐字翻译,而是对之做了审慎的修改,以便在保留原文风格和特点的同时,又不为其中那些过度修饰和重复的段落所拖累。意文中那些颇具学术味的表达方式有时在英文中显得造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可选择了行文的明确性和简洁性。

在后面的序言中,我从某些方面对本书以及它所预示的罗西进行了讨论。序言因此有点像关于罗西思想的类比文章。同罗西的类比绘图和可以被视为类比工具的写作一样,序言试图消除和摆脱罗西思想演变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我研读了罗西后来写的著作,其中包括《科学的自传》一书;我也与他进行了多次私下交谈;根据罗西的论著和这些交谈,我写成了后面的序言。同《城市建筑学》一书意文第四版一样,本书汇总了其出版史中的所有具有独自记忆的文章,从而同样甚至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一个"集合"的作品。我的序言力图加入到这个记忆的行列之中,成为一种类比的类比,以创造出另一个具有自身历史和记忆的作品。我试图运用这种方法来揭示贯穿于罗西绘图和论著中的那股来回冲击的类比激流。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录:

绪 论 城市建筑体和城市理论23

第一章 城市建筑体的结构31

城市建筑体的个性31

城市建筑体是艺术品34

类型学的问题37

批判幼稚功能主义43

分类的问题49

城市建筑体的复杂性55

纪念物和经久理论59

第二章 主要元素和区域概念63

研究区域范围63

居住区是研究区域65

单体住房70

柏林住房的类型问题72

田园城市和光明城市82

主要元素85

城市元素的动力87

古代城市92

转变的过程93

地理和历史;人类的创造96

第三章 城市建筑体的个性;建筑103

建筑是科学107

城市生态学和心理学112

如何定义城市元素114

古罗马广场119

纪念物;批判环境关系概念的总结126

城市是历史128

集体的记忆130

雅典131

第四章 城市建筑体的演变139

城市是各种力量的作用场;经济学139

莫里斯·阿尔布瓦什的论点141

对土地征用性质的进一步思考144

土地所有制152

住房问题155

城市规模158

政治是一种选择161

意文第二版序言165

葡文版引言169

德文版评注179

注释 180

图片来源 205

《城市建筑学》出版史208

英汉人名地名对照209

作者生平216

译后记 218

校后记 220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第不知道多少次重头开始读,读了大半发觉自己之前读不下去,一大部分原因还是这个翻译。在读了很多gre阅读之后,不难理解译者碰到一大堆形容性词句时候翻译得坑坑洼洼。算了,本来对于专业书籍的翻译质量就不能抱太大希望的毕竟在做这件事情的人太少,而事实也是,翻译这样一篇...  

评分

罗西自己如何站定在建筑学的领域里,来打开窗户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个过程我觉得集结了罗西全部的智慧。对于他牵涉到的众多领域,我大多不了解。在此,仅仅把我比较熟知的地理学中的城市形态学,与透过罗西的建筑学的窗户看到的城市形态学做一个文本上的比较阅读,从中...  

评分

1、城市必须被理解为建筑,不仅是所有建筑物的总合,而且是一个历时的建造。我们在研究中描述城市的形式,其形式由一切实存的社会事实和经验所规定,建筑(不论在场与否)又是形式的具体显现。作为总体,城市是一个单一的人造物,但它又可以被分为诸多地点的建筑物和区域,这些...  

评分

0本书的写作意图可以看最后的各国版本引言。引言里,在书中语焉不详的城市自己的动力最后被归结为形式,尽管是更为抽象的形式,尽管不是几何形式。在我看来还是很失望,建筑师在对于建筑学自主性的渴求中自闭双眼,吊了一整本书袋,最后进入臆想,可叹。 具体的: 1知识面给满...  

评分

1、城市必须被理解为建筑,不仅是所有建筑物的总合,而且是一个历时的建造。我们在研究中描述城市的形式,其形式由一切实存的社会事实和经验所规定,建筑(不论在场与否)又是形式的具体显现。作为总体,城市是一个单一的人造物,但它又可以被分为诸多地点的建筑物和区域,这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的是英文译本。中文本没有看过。就英文本而言,还真要借助一定的背景阅读,才能搞明白罗西写此书的目的。比如,什么叫建筑的类型,类型学?科洪、阿甘的两篇文章读下来,就对本书有了很大的帮助;此外,本书也可以和林奇的城市形态对比着看。这本书一个大贡献,在我看来,是对土地划分过程中产权的关注。很多研究城市形态的学者,会关注宇宙论、传说,对产权这么一个明摆着的日常的有些俗气的维度,视而不见。罗西,在这一点上是有贡献的。还有,是罗西关于城市形态中的集体记忆的话题。。。。。

评分

很难读,这本书是罗西一些观点的集合,用的是试探的语气而非肯定的结论性的描述。理解书名是一个切入的开始,“城市建筑学”研究的应该是城市或建筑,还是二者由概念而衍生出的种种关系?罗西阐述“类型”与“类型学”的概念,但它不关乎具体的研究对象,只关乎“类型与关系”、理想的研究方法,所以他批判幼稚的功能主义,认为城市建筑体应该是兼顾各个学科的整体,同时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城市应当具备建筑特性,城市是艺术品,城市建筑体的个性就体现在城市的建筑中,纪念物、城市的历史与集体的记忆、人们标记在城市中的事件,这些因素有助于理解城市建筑体最深层次的结构。经济学与政治提供理解城市发展的新角度,例如土地征用,构成了城市发展机制的一部分。城市和建筑都站在了地理空间与社会要素的中点,理解城市与建筑,便是理解这三者的关系。

评分

罗西在谈“土地投机”在前现代城市照样起作用时,像是在谈“自然的自发秩序”——不错,联系哈耶克,可以理解城市为何具有“自主性”,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为何是“非理性的”,理解罗西何以认为地方团体和差异性对城市如此重要,而对单个人和单个建筑的孤立的分析,则与之相差甚远

评分

很难读,这本书是罗西一些观点的集合,用的是试探的语气而非肯定的结论性的描述。理解书名是一个切入的开始,“城市建筑学”研究的应该是城市或建筑,还是二者由概念而衍生出的种种关系?罗西阐述“类型”与“类型学”的概念,但它不关乎具体的研究对象,只关乎“类型与关系”、理想的研究方法,所以他批判幼稚的功能主义,认为城市建筑体应该是兼顾各个学科的整体,同时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城市应当具备建筑特性,城市是艺术品,城市建筑体的个性就体现在城市的建筑中,纪念物、城市的历史与集体的记忆、人们标记在城市中的事件,这些因素有助于理解城市建筑体最深层次的结构。经济学与政治提供理解城市发展的新角度,例如土地征用,构成了城市发展机制的一部分。城市和建筑都站在了地理空间与社会要素的中点,理解城市与建筑,便是理解这三者的关系。

评分

又是一本啃了N年的书,读毕我翻到扉页,赫然看到用扭曲的字写下“06年购于军俱”。相传很难读,但是真正读下去还是去了欧洲,真正看到了那些城市,读下去很多相关论著,研究过柏林的城市发展和住宅问题。罗西的这本书一点也不虚无缥缈,对于建筑体构成城市的重要性,住房问题、土地机制等有着详尽的描述。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骄傲,建筑学很容易将建筑视为城市的主体,其他学科也同理,也许对于社会学来说,市民对于记忆的传承比“死物”的建筑更为重要。但也许对于罗马、巴黎这样的城市来说的话,建筑物的重要性对于标识城市的传承来说更为重要。罗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成为理解城市和建筑物的关系的重要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