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耀东(1932—2005)江苏丰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首届博士班,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四十馀年,范围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史学史、现代史学、中国饮食文化史。擅长历史随笔、文化散文的写作,一生勤于著述,笔耕不辍,历年所撰史学论集、散文集二十馀种。
讨论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边疆民族与汉民族以长城为基线所发生的冲突与调和,对彼此的历史与文化所形成的激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永嘉风暴中,拓跋氏部族最后进入长城,收拾黄河流域边疆民族破坏的残局,建立起较长期的统治政权,接纳东汉以来渗入长城的其他边疆民族。然后以此为基础,和汉民族作一次彻底的融合而孕育了新的血统与新的文化因子,成为后来隋唐帝国建国的基础。 逯耀东教授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与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与分析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见解精辟,体系自成。
本书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及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魏晋处于汉唐之间,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儒家思想失去其原有的权威地位,经学笼罩下的学术纷纷脱离经学的羁绊而走向独立。
抱着很大的期望来看,但是没有看到想看的。与想像中的社会文化史研究,有很大的差距。 逯耀东先生是著名的美食家,书中《食经》那一部分的确写得前无古人。
评分本书主要的论题是,北魏入主中原的这段时间内,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怎么形成的。作者以文物典章为经,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纬;前者主要讨论了饮食、婚姻、外交、建筑等方面,后者主要围绕了以崔浩为代表的中原士族在北魏前期的经历,以及孝文帝迁都这一重大...
评分抱着很大的期望来看,但是没有看到想看的。与想像中的社会文化史研究,有很大的差距。 逯耀东先生是著名的美食家,书中《食经》那一部分的确写得前无古人。
评分寒假在家,吃喝玩乐的诱惑太多,以至读书的精力与速度大不如前。一本仅300余页,内容不算佶屈的《从平城到洛阳》,竟让我读了10天。想来颇为惭愧。此书是台湾学者逯耀东的代表作,在大陆学界可谓声名早著。不过,就我阅读此书后的感受而言,或许对其的期待大于了本书实...
评分抱着很大的期望来看,但是没有看到想看的。与想像中的社会文化史研究,有很大的差距。 逯耀东先生是著名的美食家,书中《食经》那一部分的确写得前无古人。
文化之变革不可猝就,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孝文迁都洛阳策略正确时机错误,操之过急,激化内部矛盾,宗室离心离德实力大减,以致为家奴所制,拓跋鲜卑一支多雄主而无昏君,竟因急于汉化而亡,当真可惜,狐涉水,濡其尾
评分如小标题所示,核心论述拓拔文化的转变历程,作者认为这一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拓跋珪时代坚持传统—北魏初期胡汉杂糅—孝文帝彻底转向农业文化(作者用农业文化替代汉化),但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转折,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在于充分估计到了草原文化在北魏前期历史的重要影响,包括接受农业经济的限度,饮食传统的保留、中国文化的实用性选择、对汉族士人的消极态度及冠服、祭礼、文字等文物制度的杂糅状况。崔浩国史案、拓拔恂谋反等均应置于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冲突中理解。关于孝文帝南迁,作者观察到最初孝文帝只是想改平城为中国文化都城,但遭到强大保守势力的反对后,才选择南迁以摆脱现状,此外洛阳的中国文化传统也是其动力之一,不过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失误,邺城更适合作为都城。此外洛阳的设计事实上参考了平城的建筑特色,如宫城建筑和坊里制度
评分以前只知道他写的散文好,真是坐井观天咩……
评分爲什麽我總在關注《崔氏食經》部份!我這個吃貨……
评分最感兴趣的是附录《瓯脱》篇,瓯脱者,边荒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