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现供职于《北京青年报》。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的中国文坛纪实》推动了国内目前的口述史研究。
本书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均任职于北京大学,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5年前的夏天,意外地有幸在燕园住了一个月。在北大闲逛时,一位热情的老校工对燕南园指点了一番——63号的红楼,是马寅初校长的旧居,门口就是秘书室和车库,进去是老校长的住处,现在改成了北大的老干部活动室;隔壁64号是翦伯赞先生最后的住所和自缢之处;那一边54号二楼...
评分书中有些内容显得前言不搭后语,有些历史时段没有写,使得阅读起来有些困难。有些过渡、结尾明显有问题。令人十分怀疑与惋惜。 书中有些内容显得前言不搭后语,有些历史时段没有写,使得阅读起来有些困难。有些过渡、结尾明显有问题。令人十分怀疑与惋惜
评分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纪录解放后至文革前一段时期内,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蔡旭、陈垣等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在改造中的生存处境。此书有几个突出的优点:一是选取时期有特色,此前关注文革前知识分子改造状态的书籍...
评分陈徒手先生新著《故国人民有所思》甫一问世,舆论一片颂扬之声,并迅疾登上《新京报》好书榜。但我读后,却冒昧地觉得:书,确是好书,但也有可检讨之处,多少还是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 这本书继承了作者多年前的旧著《人有病,天知否》,着意的依然是建国...
评分关于知识分子49年后的种种遭遇,首先是章诒和先生的《最后的贵族》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他们优雅博学,却难以善终;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大师,却在各种运动中成为批判的对象。而如何处理政治、权利、学术的关系,是知识分子思考的永恒话题。后来,有幸得到章立凡先生的《往事未付...
不算好看,分到每个教授头上的篇幅有限,本来在同一个时代,教授们各自的境况其实很类似,阅读没有额外的收获。若是作为严肃史料,又不够翔实。
评分这本小书非常不错,读完之后很有启发性,尤其是讲北大的那几个人,很有料,但叙述很克制,引而不发。只可惜未用学术注释,写成了文学体,不过,此点倒是可以理解。若非对这段历史做研究者是读不出这里面的二层含义的,仅仅是猎奇的豆瓣诸君也只能当看个“前朝故事”,叹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然后打上个三星,继续做着小清新且自由的中国梦罢了
评分读完我他妈想撕
评分得毛边一册
评分中文系的人来写这些事,确实不如历史系的(我是说杨奎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