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論如果說有什麼明顯的總趨勢,那就是由以創作為中心轉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對作品的接受為中心,對十九世紀實證主義的批評理論和研究方法步步緊逼地否定。批評傢的目光從作者的社會背景、身世縮小到作品,從作品整體縮小到作品的語言文字,從閱讀的作品縮小到作品的閱讀,以至於研究閱讀而拋開作品,使批評本身成為一種創作。
二十世紀文論不再那麼看重詩人英雄的創作,卻強調批評的獨立性,乃至宣告作品與作者無關,作品的意義需藉助讀者(即批評傢)纔能顯示齣來。
大緻說來,現代西方文論經曆瞭從形式主義到結構主義再到結構主義之後發展起來的各種理論亦即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這樣幾個階段。
俄國形式主義者雅各布森提齣文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籠統的文學,而是文學之所以為文學的形式主義特徵,即文學性。英美的新批評派也認為文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社會背景、作者身世這類“外在”因素,而應集中注意作品的本文(text)和肌質(texture),也就是作品的文字和各種修辭手法。
在戰後十年間,新批評成為英美文論的主流和正統,新批評傢對文學作品條分縷析的“細讀”取得齣色的成果,直到六十年代結構主義興起之後,纔失去原來的聲勢。
新批評以作品為中心,強調單部作品語言技巧的分析,就難免忽略作品之間的關係和體裁類型的研究。結構主義超越新批評也正在這些方麵。
結構主義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學總體的一個局部,透過各作品之間的關係去探索文學的結構。
索緒爾語言學對結構主義批評影響極大,批評傢把具體作品看成文學的言語,透過它去探索文學總體的語言,於是作品不再是中心,作品之間的界限被打破,批評傢的興趣轉移到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以及同類型作品的共同規律。結構主義文評對體裁研究貢獻不小,普洛普研究童話,列維—施特勞斯研究神話,為結構主義文評奠定瞭基礎,在敘述體文學的研究中成績尤為顯著。結構主義文論傢都把語言學的模式應用於文學,去研究文學的規律,甚至直接說文學的“語法”。
結構主義文評往往把同一類的許多作品歸納簡化成幾條原理。
托多洛夫就認為存在著一種“普遍的語法”,實際上就是思維或認識的普遍規律,掌握瞭這“普遍的語法”,也就把握住瞭“世界的機構本身”。
結構主義發展到後來,有人對遵照語言學的榜樣遍尋隱藏在作品本文下麵的結構錶示懷疑。法國文論傢羅蘭·巴爾特曾經齣色地將索緒爾關於符號的理論加以發揮,把它應用到社會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麵,但他後來放棄瞭在作品本文的符號下麵去尋找總的結構這種努力,而強調每部作品本身的特點和符號本身的魅力。巴爾特要讀者不要理會作品文字下麵有什麼意義,而在閱讀過程中創造意義,去享受作品文字提供給他的快樂。雅剋·德裏達認為,並沒有一個超然於作品之外的結構決定作品的終極意義,寫作是獨立的符號係統,而不是指事稱物、開嚮現實世界的窗戶。
後結構主義不是迴到英美新批評那種對本文的解釋,因為它把文學作品視為符號的遊戲,批評是參加這樣的遊戲,而不是去給作品以解釋,找齣一個固定的意義。批評傢現在留意的是讀者閱讀作品的過程本身,而不是最後得齣的結果,這就和德國文論中對文學闡釋和接受問題的研究匯閤起來,形成當前西方文論中一股聲勢浩大的新潮流。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有幾個特點是很突齣的。一個是注重形式:……都把分析作品本文當成批評的主要任務或齣發點,而不是把作品看成一個容器,裏麵裝著曆史、現實、思想、感情或者叫著內容的任何東西。另一個是與其他學科的滲透:索緒爾語言學對結構主義的影響,鬍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存在主義與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的關係,都是顯著的例子。
在宿舍达人的介绍下看了这本书,觉得不错,对于像我这样以前对西方文论接触得很少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的书,实话说,读这本书给我写西方文论的论文很多启蒙的地方,你要是以前没接触过西方文论,那最好还是先找这本书来读读。恩,达人说的没错!
評分在宿舍达人的介绍下看了这本书,觉得不错,对于像我这样以前对西方文论接触得很少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的书,实话说,读这本书给我写西方文论的论文很多启蒙的地方,你要是以前没接触过西方文论,那最好还是先找这本书来读读。恩,达人说的没错!
評分《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三联书店1986年7月第一版) 应该承认张隆溪的这些西方文论的“述评”,让当时的人大开眼界,窥视到文学评论的另一个空间。不过写于1982年左右,不免有时代之局限,譬如他在开篇里写到的话:“资本主义在精神上却早已是日薄西山了。精神上...
評分在宿舍达人的介绍下看了这本书,觉得不错,对于像我这样以前对西方文论接触得很少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的书,实话说,读这本书给我写西方文论的论文很多启蒙的地方,你要是以前没接触过西方文论,那最好还是先找这本书来读读。恩,达人说的没错!
張大神此書的確值得五星。解釋清晰易懂,沒有故作玄虛的學術賣弄,也沒有長篇纍贅的釋義。挑選瞭幾個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的關鍵詞進行解釋,中西對比有信手拈來的得心應手感,每部分最後有自己的評論,指齣足與不足,挺好。
评分80年代的文論書,到今天還這麼耐看,不容易瞭。
评分作為入門比之前看的巴裏《理論入門》和趙一凡等都要好,西方文論與中國傳統文評相結閤,還深入淺齣。缺點是時代局限,還有限於篇幅,太短,86年齣版的書,新曆史主義啥的應該提一下的……另外吐槽下在愛問上下的電子版,p162那頁是個啥
评分張隆溪老師的文字對讀者還是很友好的。當然,不能對八十年代的小冊子要求太多,但不難想見它當時對讀者的洗滌與啓迪。
评分1983年張隆溪赴美留學,到哈佛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同一年開始在《讀書》雜誌上連載關於西方文論的述評,文章寫作過程中受到錢锺書先生的勉勵和指教,最後11篇文章集結成這本書。據我老師說,80年代初在《讀書》雜誌上連載的這十一篇文章在國內學術界引起極大轟動,掀起第一波西方文論熱。此書語言平實,幾乎是用大白話把艱澀理論講解得通俗易懂,把最重要的幾個文論流派觀點都梳理得相當清晰,最重要的是每個文論流派的引介中還會穿插與中國古典文論的比較,更多處引用其老師錢锺書的《管錐編》,讓人實在佩服張隆溪先生中學和西學的學養。不足之處就是由於成書時間過早,再加上當時時間精力有限,精神分析未介紹拉康實屬遺憾,另外像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等都未介紹。但瑕不掩瑜,極佳入門書籍,韆萬不要一上來就讀伊格爾頓,先讀這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