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怀旧集:师友记往》共收文字十七篇,其中有六篇是发表在大陆之外的出版物上,而以往大陆出版的余先生文集中从未收录。这六篇文字包括:《刘大中先生与新亚书院》(1975)、《吴君火狮行谊》(1986)、《追忆费景汉先生》(1996)、《悼念邢慕寰教授》(1999)、《一位尊人爱国的伟大书生》(2002)、《回忆诗友兼戏伴陈颖士》(2011)。
为方便读者阅读,《余英时怀旧集:师友记往》不但在注释中简要介绍了余先生所回忆的这些师友的生平,同时还配上了不少珍贵的图片。例如,钱穆与杨联陞的一张合影,就是余先生亲自提供,而以往从未公开的。
《余英时怀旧集:师友记往》是一册非常有意义的“回忆录”,收录了余先生数十年来缅怀与纪念包括杨联陞、钱锺书和钱穆等师友的文字,情致款款,音韵绵长。透过这些“温其如玉”的追记,读者足以深刻感受像余先生那样老一辈中国知识人的深情厚谊,以及真正的文化人对于价值、理想和学术的追求与信守。
读余英时先生的书较少,去年曾通读《士与中国文化》,但因其观点早在其师钱穆那里摆放着,故对其学问并未有较深的感触。后又听闻他发表了某些“不当”的言论,故中国大陆的出版社之后出版其著作得谨慎些了。 今偶得《师友记往》一书,并非专门性著作,而是余先生饱含真情实感的...
评分刚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本以为是散文。事实上,这本书不太像追忆往昔的散文,更像是谈论方法论的学术著作,其中夹杂了一些对大师往昔生活片段的回忆。 虽然这本书所记述的学术领域与我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但是同在纯文科和基础学科的框架之下,文中所谈及的治学方法,研究方法...
评分读余英时先生的书较少,去年曾通读《士与中国文化》,但因其观点早在其师钱穆那里摆放着,故对其学问并未有较深的感触。后又听闻他发表了某些“不当”的言论,故中国大陆的出版社之后出版其著作得谨慎些了。 今偶得《师友记往》一书,并非专门性著作,而是余先生饱含真情实感的...
评分刚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本以为是散文。事实上,这本书不太像追忆往昔的散文,更像是谈论方法论的学术著作,其中夹杂了一些对大师往昔生活片段的回忆。 虽然这本书所记述的学术领域与我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但是同在纯文科和基础学科的框架之下,文中所谈及的治学方法,研究方法...
评分新加坡学者吕武吉在一篇名为《坎坷求学路 儒家在中国》的访谈中曾说,“在我所接触的师友之中,余先生的学问文章在学术圈内早已享有盛名,然而最难得的是他性格的亲切自然,市井小民都敢称他為‘我的朋友’,可能是胡适之之后拥有这种气质的少数知名人士之一”。 余英时经常被...
很喜欢,一些史料的分析、比对价值很高,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记钱穆与费正清
评分忘不了的人和事就是真生命,钱穆先生的两篇最好。
评分余英时从五十年代就读于新亚书院开始,到哈佛大学,展转于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在期间既有钱穆、杨联升两位老师,更有张灏、张光直等同学朋友。七十年代,他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副校长,又与新儒家的老辈人物有所交往。七十年代末,他曾率美国学术代表团来华参访。这些经历与结交的人物,最后化成了这些回忆的文字,其中有对于师友的纪念,有对于学者的反思和批判,当然少不了对于这些学者的回忆二三事。不过,仔细阅读这些文章,我逐渐从过去崇敬的心态走出来,逐渐感觉到余英时撰写文章时,有些文字是实际的,有些文字是虚构的,虚实结合才是他写作的巨大优势,特别是在人过世后,撰写人的生平,也不会再有人去纠正了。这样的手法反复出现,就不免让人觉得此人心术不正了。
评分坦白说,余英时这本书写的挺不真诚的,除却每一篇开头都是:惊闻XX去世的消息,不仅悲从中来,然后便是叙述一大堆自己和师长朋友们的往事。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在与余英时写的时候就预设了一个读者,也就是说这些回忆录并不是为了那些逝去的人而写的,而是为了潜在的读者群而写的。
评分學術上余公對後現代主義頗不以為然;行文回護處最有趣;《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犹记风吹水上鳞》,《费正清与中国》精彩,最後一篇亦可見2012年思想工作之紊亂。2013.1出版,2014.9購得,2018.2讀畢。不須上溯康乾世,回首同光已惘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